古人在正月有很多禁忌,这些在《礼记》中也有记载。我们的先祖明白,对自然界的保护,其实是对人类自身的保护。比如正月禁止砍伐树木,不可捣毁鸟巢,不可*害幼虫,以及未出生的或刚出生的动物与幼鸟,不可捕*幼兽、掏取鸟蛋,不可聚集大批民众,不可建筑城郭。这些禁忌,体现的都是传统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意识。可惜的是,这样一些禁忌,很多已被遗忘。
老百姓的家里,正月的禁忌也是很多的,初五前不许生米煮饭,要用年前准备好的“捞饭”下锅;吃熟食,不做生饭;出嫁妇女不回娘家;男女老少不走村串户;牛羊驴马不出群放牧,用年前切好的饲草;城里人不出城门等等等等。
初一的禁忌最多,水缸里用年前备好的水,不去水井担现水;不吃豆芽,怕穷根入肚;不使用剪刀,怕剪断财路,破家无贵;忌打破碗、镜子等器物,以防破财破运;早上忌洗澡、洗头、洗衣物,怕将财富与财运洗掉;初一不煮新饭,要吃除夕前留下的隔年饭,寓意去年的东西吃不完,到今年还有剩余;非重病号不吃药,怕这一年身体不好;时间最长的禁忌是从初一开始忌针,一直忌到二月初五。
忌 针
寻常人家的针线盒
忌针,意思就是妇女不能做针线活,动针需要过了正月才可以。针、剪刀,属利器,容易破坏一个人的财运,有人说会把财路剪断,所以只能正月过后才可以。也有人说如果正月就干针线活,新一年就会有干不完的活。也有的地方说初五后就不用忌了,因为初五后俗称破五,影响不到财运了。
事实上,不动针线活主要是想让家里的妇女过年期间休息一下,是对家里妇女劳动的一种尊重和认可。忙碌了一年,过年不休息又等到何时?况且过年准备家人吃喝可不是简单的事,最累的就是动针的人,确实需要休息休息。
不忌针会导致什么后果?清末民初出生的人,大都能说的头头是道。以前我的姥姥和奶奶都能一样一样说来,现在连我妈妈那样记性好的人也数不全了。到了我们这一代,大家动针线的时候非常少,所以忌针这一习俗也被淡化了。有幸从《朔州民间文化》找到完整的记载,现摘录如下:
初一不忌针,怕夭折大儿大女。
初二不忌针,怕生“二异子(两性人)”。
初三不忌针,怕“三孤三寡”。
初四不忌针,怕“四叫”,即人在临死前叫喊不休,也就是不得好死。
初五不忌针,怕钻“穷媳妇”眼睛,家庭内出现瞎子。初六不忌针,怕生“六指指”。
初七、初八,“七绞八卡”,意为妇女难产。
初九不忌针,怕“揪牙欠”,即下颌脱臼。
初十不忌针,怕害“老鼠疮”,即脖子患淋巴结核。十一、十二,姑娘钻耳朵眼儿,无禁忌。
十二、十三,害个“眼疸”。
十三、十四,扎个黑刺。
十四、十五,生个“瞪佬儿”,即生下的孩子眼睛朝天看。
十五、十六,怕害忙病,即农忙的七、八月患伤寒。十七、十八,双眼瞎叭。
十六、十九,骑驴跌圪肘。
二十,怕生“苍佬儿”,即白头发粉脸的人,像白癜风病一样。
二十一,怕生“单蛾儿”,即咽喉结核病。
二十二,生个“疮儿”。
二十三,“前晌走马疳,后晌窜皮疳,到了黑夜死个干。”即患急性病,来不及抢救。
二十四,害“转指”。
二十五,怕生“苍佬儿”。
二十六,“缩骨瘤”,即肌肉萎缩症。
二十七、八,“活捉活拿”,即急性病,如脑溢血、心肌梗塞等病。
二十九,害“尽头沟疮”,即性器官部位生疮。
三十,生“石女”。
二月初一,害“对口疮”,即后颈部生疮。
二月二,怕“龙生”,即分娩前羊水流光。二月三,怕“贼攀”。
二月四,出异事,即祸从天降。
二月五,“亲家杵”,即本无什么过错,而受儿媳妇的父母或女儿公婆的指责、谩骂。
除去正月十一、十二不忌针外,从正月初一到二月初五都要忌讳用针。事实上,要不折不扣地执行,是不太可能的。因此,在忌针这件事上,各地的差异很大。虽然城里和村里乡俗不一样,但初三、十三、二十三是紧针,各种利器要全部忌用,连梳头也要忌。但有一个利器不用忌,那就是菜刀,因为二十三不吃好的嘴会歪,所以菜刀除外。
老人们一本正经地把禁忌说得活灵活现:如果这几天女人拿了针,不光生的孩子会是黄头发,上边的忌讳都会应验。年轻媳妇们欣然应允,便坦然地休息起来。从二月初六开始,不忌针了,妇女们又开始一年辛勤的劳作。
有的农村老人在年底时,经常说这样一句俗语: “腊月怕尾,正月忌头”。腊月里帐不过年,不借钱,也不搬家,正月是这一年的开头,要规规矩矩端端正正谨守各种禁忌,这样就有一个好的开端,一年就会顺顺利利平平安安。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每一个地方过春节都出现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民俗。这里只说了一点古人春节礼仪的点滴片断,从这些片断,我们可以感受到春节的灵魂,特别是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以及对先祖的追忆和缅怀。只有在与天地和谐共处的氛围中,人们从世间感受到的欢乐才更真切。
在全球关注生态文明的今天,温习古人关于春节的礼仪,能让我们更深刻地感知中国传统生活的优雅。在拥有了相应的文化心理后,我们的节日感受也会变得更丰富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