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得意洋洋地带领着一众村民抓获熊老大,却戏剧性地因经受不住一盆狗肉的诱惑反被一举抓获。
影片在歌颂叶光荣平民式英雄的同时,在这个名为“狗卵”的小人物身上足见导演的讽刺意味的,他尤爱狗肉。
其深层内涵就在于,在这个法制观念还未全面普及的农村,渺小个体长期受邪恶势力的欺压,企图推翻旧势力。
在影片《光荣的愤怒》中,曹保平导演敏锐地直击落后的乡村文明下如治保主任的种种顽疾。
巧用“熊”姓这一符号,直言不讳地呈现熊家兄弟的凶残和贪婪,从而深刻探讨了人性之恶与人民生存现状的议题,形成了一种精刻的反思与警醒。
(二)“尾巴”意象下的爱与救赎
电影《烈日灼心》以小说《太阳黑子》为原型,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胆而独到的改编,相较于小说,电影最显著的区别之一在于弃婴“尾巴”的加入。
“尾巴”这一符号表现了隐藏在姓名表象下的内在意蕴,寄予着父爱与救赎等寓意,且凝结了导演对于复杂人性的深层思考。
“尾巴”这一符号使她成为影片故事中人性、道德、伦理的象征,不仅推动着整体叙事的发展进程,且在一定程度上增添了影片的合理性和可观性。
为了使人物讨喜且情节合理,导演匠心独运,巧妙加入了“尾巴”这一符号。
从词语的表层解释来看“尾巴”是指某些动物身体末端突出的部分或者事物的残留部分。
“尾巴”寓意着一种遗留,一种身份认同的缺失。
电影中的小女孩“尾巴”的亲生母亲被辛小丰、杨自道和陈比觉间接害死,三人在案发现场仓皇逃窜之时选择带走并养育这名弃婴,“尾巴”成为一个见不得光的隐形人。
影片对于“尾巴”镜头的展示极为少有,并未塑造一个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然而“尾巴”这一姓名却贯穿整个故事始终,演化为一种符号化的意象。
可见导演并未对“尾巴”进行一系列生动具体的生命性描绘,而仅是将其掌控在一种姓名意象的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