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幼鹿在它生命最初几个星期里的这种典型行为,在一切讲究现代化技术的今天,却会为它带来其他更不幸的后果。遇到危险时,幼鹿通常会将身体蜷缩起来,因为出于本能,它知道几乎没有人可以透过气味发现自己。然而今天这种危险,却经常不是来自那些饿着肚子在寻找嫩肉的野狼或野猪,而是有着巨大割草装置、可以高速割完一公顷草地的牵引机。蜷缩着的幼鹿很容易会被卷进刀片中,并且,如果运气够好的话会立刻死去。
然而情况通常是如此,小鹿很快地在牵引机前站了起来,然后四肢就像身边的高草一样,应声被砍断。补救的方法,是在割草的前一天傍晚,先巡视一趟,并要特别带上狗儿来释放"危险!"的讯号。如此一来母鹿便会敦促小鹿跟上脚步,离开这片草地移动到比较安全的地方去。可惜要进行像这样的预防救援措施,不只经常缺人也缺时间。
另一个可以证明野生动物不仅不适合当宠物、甚至连亲近触摸都不甚妥当的例子,就是欧洲野猫
1990年时它几乎完全灭绝了,在前西德的中部山区里大约仅剩四百只,以及苏格兰高地上大约两百只的剩余族群。我在埃佛地区胡默尔镇的林区有幸也属于它们最后的庇护所之一,因此总能观察到这种害羞的迷你小老虎。不过在此同时,情况有了显着地改善,感谢保育与重返原栖地的措施,中欧地区的森林里,得以再度有了几千只漫游的野猫。
它们的特征很明显:大小差不多就像健壮一点的家猫,毛皮略泛赭色,并有着不怎么明显的虎斑,尾巴则毛绒绒地且带着环状纹路,末端呈现黑色。问题是许多带着虎斑纹的家猫看起来差不多也就是这样,虽然它们与欧洲野猫并没有亲戚关系。比较保险的确认方式是透过脑容量的大小、肠道的长度或者基因测试,但是对于一般的森林游客来说,以上的任何一种鉴定方式当然都不可行。
不过,其实还是有几点依据可供参考:因为被驯养宠爱,家猫如今在活动力上已经有些退化,它们通常只会在比较温暖的季节里,在离主人家两公里以内的户外空间里探索潜行。一旦湿冷的冬季来临,它们的探险欲与活动范围也会跟着缩小。超过五百公尺已经是它冬日探索之旅的极限,这只冻僵了的宠物,会只想赶快回到它在主人家温暖舒适的窝里。野猫则相对地不得不坚忍强悍些,它们在寒冬中既不冬眠也不休息,即使是下雪天一样得在野外捕猎老鼠充飢。所以当一只虎斑纹猫出现在雪地中,而这里离下一个村子又有好几公里远,几乎就可以确定这铁定是只不受约束的野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