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关于这一现象,好奇心最重的科学家也做出了相应的研究。如果这种反应在猫咪身上普遍存在,那么就可以用于驯服那些顽劣的猫科动物。在喂药、打针、洗澡等高危操作中,人类才能变得更加安全。
不过,可以确认的是,猫咪这一反应与催眠的概念并没有什么关系。在学术中,掐捏诱导的行为抑制(pinch-induced behavioral inhibition,简称PIBI)才是正确的叫法。
2008年,俄亥俄州立大学兽医学院的Buffington教授就找来了31只喵星人志愿者。
这31只猫咪年龄为1到5岁不等,性别也不同。实验道具则是办公室常备用品——活页夹。结果显示,大约有三分之二的猫咪都出现了掐捏诱导的行为抑制反应。
它们都会出现躯体静止、脊柱卷曲拱起、尾巴夹在两腿之间等举动,而且明显变得更加温顺。此外,猫龄越小的奶猫反应也就越明显。
更神奇的是,这种掐捏诱导的行为抑制,似乎还能让喵咪感到放松。一些被夹的喵星人,甚至还发出了愉悦的咕噜声。
这是怎么回事啊?其实许多动物在感到惊恐或受到威胁时,会出现一种“强直性静止”(tonic immobility)反应。
这是一种本能的防御行为,以假死的形式来逃避天敌的威胁。动物会进入明显的暂时性瘫痪,而这种对外界刺激无任何反应的行为,会维持数分钟乃至数十分钟不等。
许多大师表演的所谓催眠动物的特技,就是利用了动物的这种强直性静止反应。
尽管都是静止不动,但“猫的掐捏诱导的行为抑制”与“强直性静止反应”是完全不一样的。
猫在受到威胁时,瞳孔会不自觉放大、呼吸急促并心率加快。但在检测各项生理指标时,研究人员却发现喵咪的反应其实与威胁、痛苦此类情绪都无关。它们的瞳孔不仅不会放大,反而心率与呼吸都会放缓,看上去很是舒坦。
与此同时,小猫们仍能保持较为灵敏的反应能力,并非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