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明杰 田娜
2020年11月7日,由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主办的“英国历史上的法律与社会:新材料与新问题”青年学者工作坊在上海召开,这是纪念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建系95周年的系列活动之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暨南大学、西南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或学术机构的十余位专家学者,来自《复旦学报》《探索与争鸣》《澎湃新闻》与圣智学习集团Gale公司的工作人员,以及复旦大学的师生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学术问题。
会议开幕式由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党委*刘金华致开幕辞。刘*对与会嘉宾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复旦大学世界史学科,特别是英国史方向的发展状况。随后学术探讨正式开始。本次工作坊共设有四场专题讨论,基于参会论文涉及主题的时段分为“盎格鲁-撒克逊与中世纪”“近代早期”,每个时期根据不同时段再细分为上下两个部分,共四个分场。与会学者各自介绍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并相互评议讨论。
第一场
第一场“盎格鲁-撒克逊与中世纪(上)”,由《复旦学报》编辑部的陈文彬老师主持。首先报告的是中山大学历史学系许张凤博士,题目为《谁谋*了阿尔弗雷德王子?》。许张凤围绕1036年阿尔弗雷德王子被*事件,系统考辩了当时史籍,包括《埃玛王后颂》与《编年史》C、D两个版本相关记载的明显差异,进而指出这些差异反映了编纂者的不同政治倾向。通过系统考察这一事件及其相关史籍记载的差异,可知11世纪中期英格兰政治的派系斗争景象,这体现了权力政治的动荡不稳与制度的稳定性并存的矛盾性特点。点评人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张建辉博士指出,本报告使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对于11世纪的一个历史事件做如此精细的深入探究,揭示出相关历史书写差异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体现了鲜明的问题意识与学术水准。不过,该研究虽然较好地实践了文本分析的方法,但是在论述中对于当时史籍之间差异的揭示还不够明晰。另外,报告强调当时的政治存在不稳定性与稳定性并存的矛盾性特点,这一概括有启发性,但对于这一矛盾现象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似乎还可做进一步挖掘。
张建辉博士是本场的第二位报告人,题目是《<伊尼法典>与<阿尔弗雷德法典>之比较》。该报告系统比较了盎格鲁-撒克逊时期英格兰威塞克斯王国的两部法典的具体条文,进而再同肯特王国的《埃塞尔伯特法典》进行对比,尝试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该研究认为《阿尔弗雷德法典》与此前的《伊尼法典》《埃塞尔伯特法典》有明显的承继关系,但是在地方和平等问题上又有革新,体现了维京人入侵带来的影响。点评人许张凤指出,该报告基于三部法典的文本,实践比较方法,希望揭示盎格鲁-撒克逊时期英格兰法律体系演变的图景,因此是有学术价值的。比较方法是该研究的核心,但是具体的实践不够集中聚焦,可以尝试加以完善并精细化。
本场第三位报告人是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陈志坚教授,题目为《12世纪英格兰古英语法律文书书写——以CCCC MS 383为中心的考察》。一般认为,古英语书写随着11世纪中后期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的结束而终止,然而陈志坚指出,在诺曼征服发生近半个世纪之后,古英语书写与古英语语言的使用在12世纪的英格兰仍有明显的延续,这一趋势在法律领域有突出体现。他以“CCCC MS 383”手稿为例,使用抄本学和古文书学的方法,揭示了这一时期古英语法律文书书写的风貌与特征,强调这一潮流是特定历史语境的产物。点评人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刘茜茜博士指出,本文涉及到对于中世纪法律原始手稿的研究,深入到抄本学和古文书学层面,这体现了国内英国中世纪史研究的进步。论文系统展示了“CCCC MS 383”手稿的抄本学和古文书学特征,非常细致,但是稍显累赘,有些部分同论文的主题联系不够紧密,建议可相应修改精炼。
刘茜茜博士是本场的第四位报告人,题目是《从不法之徒到绿林好汉——罗宾汉与中世纪英格兰狩猎权利的变迁》。罗宾汉是英国家喻户晓的中世纪文学人物,刘茜茜的报告则致力于将该人物置放在中世纪英格兰森林发展的历史语境中,进而揭示罗宾汉身份的演变和狩猎权利的变迁。点评人陈志坚教授强调,该报告旨在挖掘文学故事背后的历史语境,体现了史学研究独特的价值。毫无疑问,该故事的内容背后确实有相当程度的历史事实基础,但如何厘清其中文学虚构与历史真实的界限,以及如何确定历史事实的来源时段却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与会者合影
第二场
第二场“盎格鲁-撒克逊与中世纪(下)”,由《探索与争鸣》编辑部的杨义成老师主持。首先由暨南大学历史学系蔺志强教授报告,题目为《大宪章在中古后期英格兰的传播与影响——以伦敦律师学院讲座记录为中心》。大宪章素来是英国史研究的热门话题,其中一个重要问题便是考察该文件对中古社会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实际影响。蔺志强解析了最新整理出版的伦敦四大律师学院讲座记录的内容,强调说大宪章在中古后期的法律界主要是被作为一部普通法令来学习研究。点评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许明杰博士指出,该研究对于大宪章的相关原始史料有细致解析,进而具体深入地探讨学术问题,摒弃大而不当的宏大叙事,而且还提出了有别于西方学者的新见解,这是值得赞赏的。该研究尚未完成,虽然思路已经颇为清晰,但是具体的分析论述有待继续深入,一些说法也值得商榷。
本场的第二位报告人是许明杰博士,题目是《中世纪晚期英格兰议会政治中的大宪章与王权》。在中世纪晚期,大宪章得到议会反复确认,这是当时政治史上的突出现象,现有的研究往往忽略或低估了君主在此活动中的作用。而许明杰基于丰富的议会档案文献,强调了君主在其中的角色与作用,进而指出君主此举是源于当时政治形势的迫切需要,即国王为了实现集权不得已向议会做出适当的妥协。点评人蔺志强教授指出,该报告跳出已有研究的窠臼,对于议会确认大宪章问题的原因有新的探究,并对于议会和王权的性质特征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条分缕析,言之有据,因此结论是站得住脚的。不过该研究涉及的相关问题很多,但篇幅有限,因此导致部分内容,特别是议会确认活动衰落消失的原因分析还不够深入,尚值得进一步探究。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沈琦教授是本场的第三位报告人,他带来的题目是《水权之争与中古英格兰河道治理》。内河航运是近来英国史学研究较为重视的问题,沈琦从水权的角度切入,关注中古晚期日渐突出的航运权与河岸权之争以及国家的应对,强调这一历史折射出了当时英格兰的政治文化。点评人西南大学法学院宫艳丽副教授认为,该研究建立在爬梳原始史料的基础上,而且融合国家治理与政治文化两种视角来探究水权问题,是有鲜明亮点的。但报告中对水权之争的历史背景铺垫太多,但对国家的应对问题阐述不够,内容布局显得有些失衡。另外,还需要厘清政治文化概念的具体含义,理顺其同研究问题的关系。
本场的第四位报告人是宫艳丽副教授,题目是《英国律师会馆普通法教育的兴衰》。普通法是英国法律体系的核心,宫艳丽从高等教育史的视角出发,深入考察了中世纪晚期、近代早期伦敦律师会馆法律教育的兴衰历程及其原因,以期加深对英国高等教育和普通法传统的认识。点评人沈琦教授指出,伦敦律师会馆的普通法教育并非一个新的学术问题,但该报告却将其同普通法兴衰之历史进程结合起来进行考察,解释与结论都有新意。不过该论题涉及的原始文献颇多,如何充分合理使用需要特别关注。
第三场
第三场“近代早期(上)”,由《澎湃新闻》的于淑娟老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的杜宣莹博士首先报告,题目为《宫朝分野:都铎晚期的内廷机制与“国”属政权的建构》。“都铎政治变革”是英国史学界长期关注争论的话题,杜宣莹通过探究伊丽莎白一世内廷机制的性质,来回应这一问题。该报告指出,伊丽莎白一世的女性身份导致中央政府的内廷与外朝二者的关系出现新的形势,这是该时期政权性质从私属向“国”属转变的重要原因。点评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赵博文博士指出,本报告在充分掌握相关原始文献与二手研究的基础上,能够就“都铎政治变革”这一众说纷纭的史学问题提供一种新的“性别视角式”解读,这是有学术新意的。该报告尝试从两个维度来论证这一解释,一是女主身份与男权社会的矛盾,二是内廷与外朝的关系,不过在具体的结合方面还有所欠缺,导致论述不够有力。另外,还应该或多或少引述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和观点,行文表达也可略作调整,从而更加符合读者的习惯。
赵博文博士是本场的第二位报告人,题目为《都铎时期主教任命制度探析》。宗教改革是英国历史上的转折性事件,赵博文从君主的视角出发,描绘了都铎时期的国王如何通过改革主教任命制度进而加强对教会的控制,最终实现“至尊王权”。该报告指出,在多任君主的努力下,虽然也经历波折,国王终将主教任免权彻底收入囊中,由此中世纪以来王权-教权并立的二元权力体制变为由王权主导的一元权力体制。点评人杜宣莹博士指出,主教任命制度的变革确实是英国宗教改革期间君主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该研究使用了颇多的原始文献对该问题进行了细致解析,因此是有学术价值的。不过,具体的论述有时会偏离主题,建议予以改进,而且对于主教任命制度变革中的历史复杂性也应有更好的呈现。此外,关于这一问题还有不少手稿文献,例如State Papers Online,不妨相应使用。
本场的第三位报告人是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初庆东副教授,题目为《信息与秩序:近代早期英格兰信息国家的兴起》。“信息转向”正成为史学发展的新趋势,初庆东基于这一前沿视角,集中探讨近代早期英国信息国家的发展。该报告指出,16、17世纪是英国社会向近代转型的关键时期,为应对日益严峻的社会问题,政府通过建构“信息秩序”以维护“国家秩序”,从而促成了“信息国家”的兴起。点评人上海师范大学世界史系冯雅琼博士指出,近代早期英国史是个学术积累十分深厚的领域,想要寻求学术突破是颇为艰难的,而“信息国家”这一视角带有鲜明的学术前沿色彩,因此该报告是有新意的。不过,报告在具体论述中对于历史背景的叙述偏多,而对于“信息国家”的实质性内容展现偏少。另外,报告提到“政府文书档案”是“信息国家”的关键性体现,然而这类档案早在中世纪晚期已经大量出现,这一历史事实也需要加以考虑,不应过分强调近代早期的革命性。
伊丽莎白一世
本场最后的报告来自冯雅琼博士,题为《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治安法官与饥馑<政令书>》。治安法官是近代早期英国最重要的地方官员群体,冯雅琼基于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饥馑《政令书》这一重要文献,生动呈现了治安法官在应对饥荒问题中的关键性作用。报告指出,治安法官并非中央政府救荒政策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根据地方情况的需要调整政策的执行力度与方式,甚至通过建言献策的方式推动国家救荒指令的变更。点评人初庆东副教授指出,该报告体现了突出的实证史学特点,所谓“以小见大”,能够从原始文献出发,集中使用饥馑《政令书》来展现治安法官与中央政府在应对饥荒问题过程中的互动关系。然而报告旨在呈现中央政府与地方官员之间的政治互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此有所呈现,但似乎可以更加深入,例如这一互动所包含的复杂关系、所仰赖的政治机制以及所体现的英国地方治理的特点。
第四场
第四场“近代早期(下)”,由复旦大学历史学系陆启宏副教授主持。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蒋焰副教授首先报告,题为《英国内战后期王党对“英雄”之死的再塑造》。英国革命或内战是中外史学界长期关注的重要研究论题,而蒋焰从新闻文化的角度出发,通过集中探讨英国内战后期王党对“英雄”之死的再塑造,来揭示新闻宣传对于战争走势的影响。该报告指出,这一时期的王党新闻作品对于己方“英雄”进行了较为成功的再塑造,在很大程度上赢得了民众与外部盟友的支持,这为之后的王朝复辟埋下了伏笔。点评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的赵涵博士指出,该报告体现了两项突出特点,一是从新闻文化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内战中的“政治媒介”因素,体现了新政治史研究的前沿色彩,二是使用了大量的原始史料,即17世纪的各类宣传小册子,图文并茂。该报告体现了清晰的思路框架,但并未成文,意味着具体的研究仍然有待继续深入,基本的结论观点也尚待进一步细化精炼。
上海师范大学世界史系李新宽教授是本场的第二位报告人,题目为《试析近代早期英国金融期权市场的初兴》。一般观点认为英国的金融期权市场最早出现在18世纪晚期或19世纪,但李新宽通过研究指出,英国实际上早在17世纪90年代至18世纪初便已经初步兴起了一个以期权为主的金融衍生品市场,这有力地推动了英国金融革命的深化。点评人蒋焰副教授认为,该报告是有明显的学术价值的,一方面关注英国现代经济发展中的“金融”因素,体现了学术敏感度,另一方面还将英国金融期权市场的兴起进一步回溯到近代早期,展现了历史学者的通观意识。报告对于近代早期英国金融期权市场的发展有整体勾勒,但金融期权是个颇为复杂的问题,建议进一步吸纳金融学与金融史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从而促进研究的细化与深化。
本场最后的报告来自赵涵博士,题目为《18世纪英国司法审判中的情感因素》。法律历来被视为理性的产物,与激烈的情感无缘,而赵涵则基于对18世纪伦敦老贝利法庭和米德尔塞克斯郡季审法庭档案等史料的研究,强调情感因素存在于诉讼的各个环节,并且在审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该报告指出近代早期英国法律和司法实践中充满了情感因素,对情感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反思英国“法治”的内涵与变迁。点评人李新宽教授认为,该报告乃是典型的情感史研究,体现了鲜明的学术前沿色彩。不仅如此,该报告还能充分使用18世纪英国的法庭档案,因此史料条件也是很好的。不过正如报告人所言,该报告尚未提出明确的史学问题,还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必要。
圆桌讨论
圆桌讨论的首个环节是学术期刊报纸推介,旨在增进专业编辑与专业研究者之间的交流。陈文彬、杨义成、于淑娟三位老师先后发言,各自介绍了《复旦学报》《探索与争鸣》与《澎湃新闻》对历史类文章的征稿取向与要求。随后,他们还同在座的学者实现互动,就“到底是期刊报纸引领研究者抑或研究者引领期刊报纸”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其次是数据库介绍,由圣智学习集团Gale公司的石亦宸老师报告,题目是《Gale历史档案助力英国史研究》。石老师详细介绍了Gale中与英国史相关的各类数据库及其使用技巧,包括State Papers Online、Eighteenth Century Collection Online (ECCO)、British Literary Manuscripts Online等等。他进一步强调,Gale拥有大量与英国史相关的档案文献材料,而且数据库本身的技术功能强大,因此鼓励在座的英国史专家多加使用。
随后由复旦大学法学院的赵立行教授做总结发言。他从历史研究和法律研究之间复杂关系的角度对工作坊报告的内容进行了分类,并相应概述了其特色:第一类是不涉及法律层面的纯粹历史研究,主要侧重政治斗争等内容;其次是以法律的视角分析历史,继而对前人研究加以补充和修正;最后是偏向法律层面的研究,但具备历史的视角。赵老师指出,此次工作坊的报告整体水平是较高的,大多数体现了明显的学术前沿意识,而且能够或多或少地使用原始文献。但是他也提醒说,此次工作坊虽然以“英国历史上的法律与社会”为主题,但是该主题不太聚焦,因此导致点评与讨论环节的争鸣色彩不足。
最后的发言来自此次工作坊的召集人许明杰博士。他对所有参会人员表示感谢,并且宣布本次工作坊圆满结束。此外,他还呼吁参会的专家学者今后继续合作,将工作坊持续办下去,使之成为国内英国史青年学者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进而推动我国英国史研究的进一步提升发展。
责任编辑:于淑娟
校对:丁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