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有两件事能够证明她是电影《上甘岭》中女卫生员王兰的原型,但她自己却一直不承认。
一是时任志愿军15军军长秦基伟将军的回忆:“……还有一个女战士使我印象至深,她叫王清珍,是个铁路工人的女儿,只有十七岁。她在五圣山后面的坑道病房护理二十多个重伤员,喂饭、换药、洗绷带,还要背伤员出洞解大小便。有个伤员嘴巴化脓,不能咀嚼,她先把饭嚼烂,像大人喂孩子一样一口一口地喂到战友的嘴里。还有一个腹部重伤的伤员,不能动弹,躺着解不下大小便,又憋又胀,十分痛苦。这个姑娘为了解除战友的痛苦,帮助伤员排尿,情操之高尚,令人肃然起敬……”(《秦基伟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
王清珍
二是电影《上甘岭》最初的剧本没有女护士在坑道里唱:“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向两岸……”这个片段的,但在创作的过程中,编剧林杉看到一则有关15军45师一名女护士的报道后,决定在剧本里加入与女兵相关的片段,让电影能在残酷的血与火中,多出一份让人感动的女性柔情。在进一步搜集材料时,林杉被女兵的事迹感动了,1954年,他终于完成了剧本创作,有些激动地在剧本最后一页的空白处写下了“卫生员王清珍就是王兰的原型”几个字。
在上甘岭战役中,是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在上甘岭及其附近地区展开的一场著名战役。这时的王清珍只有16岁,她当时负责3个坑道、20多名伤员的护理,还是一个扎着羊角小辫的“女娃娃”。她并不知道自己的事迹在后来会被广泛报道,她本人会因此荣立二等功,并被授予二级战士荣誉勋章。电影《上甘岭》于1956年12月1日上映,她也并不知道自己就是女卫生员王兰的原型。后来,人们说她是,她却说:“在抗美援朝战场,在上甘岭阵地,有许多和我一样的女卫生员,她们也都是王兰的原型。”
王清珍
王清珍是1958年才第一次看电影《上甘岭》,看到“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向两岸”的镜头,被感染得泪流满面,但她并不知道这镜头演的就是自己。后来,演王兰的刘玉茹给她寄来了照片和文章,她才知道这个片段是根据自己的事迹加工而成的。刘玉茹说,在拍摄的过程中,为了让她更好地投入角色,导演沙蒙和编剧林杉给她讲得一直是王清珍的事迹。但王兰清依然觉得自己仅仅是上甘岭阵地我军女卫生员中的一个,电影塑造的是我军女卫生员这一英雄群体。也就是在这一年,王清珍复员到北京,在东城区科伟医疗器械厂当了一名普通工人,在身份的置换里,又开始了自己在平凡工作岗位上的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