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是给科尼格上校那精致香烟盒的特写镜头——金黄色而透出光泽的香烟过滤嘴。
这两处都衬托出了上校是一个有修养且颇具贵族气质的职业军人。
目的是要在出身上与瓦西里这个来自山区的牧羊娃形成鲜明的对比,瞬间增强了二人的矛盾冲突感。
借用片中的一句话来说,就是“一个来自巴伐利亚的经常猎鹿的贵族和一个来自乌拉尔经常猎狼的牧羊男孩,这不仅是两个国家之间的正面交锋,也是阶级斗争的本质所在”。
第三次是瓦西里在赫鲁晓夫的陪伴下出席记者会——干净整洁的大厅内灯火辉煌,有红色的幔布、黄白色的墙体,即使是之前出现过的墨绿色军装,其亮度也做了明显的提高处理。
第四次是赫鲁晓夫宴请达尼洛夫。瓦西里在与科尼格的数次交锋中均处于下风,还险些丧命。
为不影响部队士气,赫鲁晓夫在大厅中宴请达尼洛夫共商对策,威胁他去让瓦西里尽快解决掉科尼格,否则两人都将受到军法处理——黄色的吊灯、黄白色的墙纸、红色的桌布。
这两处镜头在色调和亮度上,看起来与全片明显不协调。
该片大多数镜头是昏暗而污浊的前线,而此处的指挥官却是置身于干净舒适的环境中,前后反差十分强烈。
这种处理方式向观众传达出的是“苏军官兵不平等”的弦外之音,给人以“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感觉。
暗含了西方人根深蒂固的仇苏情绪,他们仍保留着冷战时期的艺术思维。此外,“第四次”的暖色调还与角色的谈话内容构成了反差。
导演将赫鲁晓夫那不合情理的命令放在暖色调镜头中来表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反讽作用。
02特写景别的恰当运用《兵临城下》虽是一部战争题材的电影,但其内容并不是要展现战争的宏观全局,而是几个典型人物在小空间中展开的故事。
本片多处使用表现两大男主角瓦西里和科尼格对决眼神的特写镜头,最能体现特写景别“作用于人的心灵,而不是视觉”这一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