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我一般只看老剧,且更偏爱有年代感的历史剧。
初看到《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部电视剧的名字时,是没有点进去看的*的,总以为是一部政治正确的抗战片。
后来,2年前的某个无聊时间,翻看到了这部电视剧的视频片段,感觉挺有意思。于是乎打开电视,一本正经从头看起。
第一遍看下来,一时间惊为天人,感觉挖掘了新大陆。
本人还有个习惯,好的片子,我一般会把他的原著买回来再读一遍,配合电视剧,想看到更深更原汁原味的东西。在寻找原著的时候,发现原来已经绝版,市场上只有盗版,遂买之。
在看原著的过程中,也配合了把这部片子进行了二刷,看到了更多那个时代的东西。在讲国共两党那段历史恩怨的电视剧里,此片当属第一。
与非黑即白、非对即错的国共两党历史恩怨的电视剧相比,《人间正道是沧桑》里从来没有说谁对谁错,也没有黑与白,有的只是中国人五千年传承的生命自觉和家教传承 ——“家国情怀”。
家国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那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血一样的海棠红,那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信一样的雪花白,那家信的等待,是乡愁的等待,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母亲一样的腊梅香,那母亲的芬芳,是乡土的芬芳,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余光中《乡愁四韵》
剧情从湖南醴陵的杨家开始。家主杨廷鹤早年随同盟会元老陈其美参加辛亥革命后隐居醴陵,长子杨立仁传统教师,长女杨立华在广州求学的进步青年,次子杨立青整日混迹无所事事。
在那个风起云涌,传统即将消散的时代,杨家成员不同的性格,导致了后面不同的结局。正如电视剧第二十一集,杨立仁对英国人克拉克说:中国的家庭,和你们英国人不太一样,尤其是本世纪初以来,中国人屡屡内乱、革命,各种各样的思潮,熏陶着一个个传统的中国家庭。于是,传统瓦解了、破裂了,生出了势如洪水的家庭成员。
读四书五经长大的杨立仁,看重家庭和传统,也拥有着最传统的家国情怀。来到广州后加入了国名党,信仰三民主义;
懵懵懂懂的杨立青,受到新的社会思潮和共产党老师瞿恩的影响,加入了共产党,信仰共产主义,与哥哥杨立仁势同水火;
社会进步青年杨立华,处在哥哥和弟弟,共产党瞿恩与国名党董建昌之间不断摇摆,最终成为了国名党的民主人士。
但是不论他们走什么路,背后都有杨廷鹤这个纽带,杨廷鹤在家在,家的背后是剪不断的血脉相连。而整个剧中,杨家只有为数不多的三次团圆,每一次团圆都预示着不同的涵义。
在故事的开头,杨家三个儿女因为各自原因回到了杨家。一家人表面和谐,但暗地暗流涌动。
杨立华怀上了董建昌的孩子回家堕胎,杨立仁受到周世农的蛊惑准备枪*北洋军阀政府指派的三省巡阅使,杨立青则懵懵懂懂误打误撞打了一枪。这一枪使得杨家立刻四分五裂,他们先后奔赴新时代的漩涡中心广州,为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奔波,父亲杨廷鹤也最后迁居上海。兄妹三人,政治信仰渐行渐远。
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此时的中国,日本发动全面侵华,国共两党愿意暂时放下恩怨一致抵御外敌。大战前夕,杨家三兄妹回到上海家中。
立青再见大哥立仁时,立青人生导师瞿恩被立仁俘虏,最后牺牲。立青一生最爱的女人瞿霞被立仁送进监狱,刚结束了八年的牢狱之灾。回到家中,立青和立仁两人在卫生间大打出手。随后分开,开始了八年抗战,兄妹三人为了为了更大的家——国,携手并进。
在得知兄弟二人均赴前线抗日时,立华虽担心,但更多的是欣慰。她在剧中说:“去吧,都去吧,毕竟你们兄弟两人大的都是同一个敌人,这也算是个安慰,对我如此,对父亲更是如此。
在抗战胜利后的重庆双十谈判时期。杨廷鹤的四个儿女再次齐聚一堂,这是这家人最后一次齐聚,很快他们就要再一次分道扬镳、兵戈相向,然后两岸永隔。
第一次是立青和林娥结婚,最后一次就是杨廷鹤召集杨家老小为家人发家谱。这个时候,立青和“师母”林娥走到了一起,费明也从外甥变成儿子,杨家瞿家间的又添上一笔错综复杂。就像立仁说的,这是比赵氏孤儿还乱的关系。
在发家谱的时候,旁边坐的是他的妻子,对面沙发上坐的是他的儿女杨立仁、杨立华和杨立青,站着的是他的小女儿和养孙费明。
杨廷鹤老爷子拿出了杨家家谱,分给了他的子孙们。杨廷鹤说:国有正史,民有家谱。『家』这个字,大得很呐。家的上头是家族,家族之上是民族,民族之上,那就是苍天了。得知道自己是从哪来的到哪去,一脉种气都是血缘连着,你就是跑到哪儿,也跑不出这本册子。家国家国,无家无国。
然后兄弟姐妹们便散作满天星,但这本家谱他们始终留着,正如杨老爷子说的那样,这是血脉相连的。
杨廷鹤这个家长,观其一生都在恪守他的家国理念。
在立青与林娥结婚那段,梅姨感叹双方关系复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时杨廷鹤说,“我不管他哪个党哪个派,何种恩怨,进了杨家,就得按照杨家的祖宗章法来,长幼有序。”
因此,这么多年,杨家虽然子女政见不同,几经跌宕,但是依旧没有散掉,飞的再远的鸟儿也能归林栖息,同处一枝。
临终前的杨廷鹤还不忘叮嘱费明恪守一生的“家国”理念。
《人间正道是沧桑》用杨家的视角还原了那段波云诡异的时代,他们是中国近现代无数个家庭的缩影,同时也是近代中国的缩影,从军阀分裂到统一,政见可以不同,但是家只有一个。
这样让我想到了中越的西沙海战。
1974年,中越西沙海战时期,战事吃紧,中央政府派遣东海舰队赶赴西沙群岛支援。而东海舰队要想赶到战场,必须经过国民党控制的台湾海峡,当时的国民党海军司令立刻将这一消息报告给了蒋介石,请求得到蒋介石的指示。蒋介石说“你不知道西沙吃紧吗?” 随后,蒋介石命令台湾海峡的国民党海军要一路护航,保证东海舰队安然通过,同时准备补给船,运送物资。这次战争狠狠教训了越南海军,收回了中国领土主权。
虽偏居一隅,蒋公却仍牢记一个中国,家国天下。
情怀
在百度百科中,对家国情怀的解释是,基本内涵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情怀就是仁爱之情,体现在这部剧里,就是兄弟情、师生情、同学情、男女情。
兄弟情
剧中,杨立青与杨立仁两兄弟政见不同,势同水火,且多次刀兵相见。然而那份血脉相连的兄弟情却是割舍不掉的。
在十年内战时期,瞿恩派立青来上海对付他在中统的哥哥立仁。立仁通过直觉很快发觉此事,并且烦躁不安。立青虽然对付立仁手下的人冷酷无情,但是到了真正与哥哥立仁白刃相见的时候却下不了手。最后双方在银行里达成和解。
八年抗战时期,立青在范希亮处听说上海的敌军情报都来自立仁,得知大哥潜伏在前线,立青担心大哥,但更多还是敬佩。随后他给大哥写了一封家书,这封家书没有过多的话语,仅仅是一首儿时的诗歌,骆宾王的《咏鹅》。立青故意写了“黄爪拨清波”,这是小时候立仁调皮故意教错。多年后,立青故意写错。这种专属于兄弟俩童年记忆,瞬间也让立仁回忆起过往。
解放战争时期,东北战场上立青的军队节节胜利,立仁溃败仓皇而逃。当战士们在清点俘虏时意外发现了杨家的族谱和立仁的外衣,立青再次担心起哥哥的安危,烦躁不安,好在立仁顺利脱险。
同学情
杨家三子女到了广州后,均与黄埔军校产生了联系。杨立仁成了黄埔军校的参谋,杨立青成了黄埔军校的学生,而立华则是国名党的公务员,也为黄埔军校服务。
黄埔军校诞生了许许多多的将才,无论是共产党里的徐向前、许光达,还是国民党里的杜聿明、汤恩伯,在黄埔军校六期里,涌现出了上世纪前半叶军事舞台上许许多多的将领,他们一起在黄埔军校里学习、战斗。
本剧花了10集叙述了立青在黄埔军校时期的工作生活。在这里立青遇到了他三期六班的班长范希亮,解语石、吴融、汤沐雨和穆震方等同学。他们来自不同的阶级,怀着不同的信仰,却为了一个目的国家,走到了一起。
虽然,不久就因为不同的信仰,进入不同的阵营。但是他们一直践行着班长范希亮的话,“钢刀归钢刀,同学归同学。”这个准则在无论在国共内战还是国共合作抗日时都得到了杨立青和其它同班同学的认同和实行:在战场上双方拔刀相见,但在私下里却仍然保持那种良好的同学之谊。
十年内战时期,反围剿中,双方你来我往,从不留情。范希亮将立青围困山中,立青俘虏范希量;
西安事变后,国共谈判。立青与三期六班的黄埔同学相聚于南京立华的家中,同学们为了国家大义,放下了对共产党人的屠刀,彼此伤痕累累地握手言和。
在抗战中,杨立青这帮黄埔同学,互相学习,为了国家大义,民族前途,拼搏战场,谢雨时、范希亮壮烈牺牲。
在解放战争中,东北战场国名党军地一败涂地,汤沐雨被俘,吴融仓皇逃走。
这是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放大版。战争带来了兄弟相残,同室操戈,特定历史环境下的时代悲剧令人窒息。
而他们的同学情谊,我本人是极其羡慕的。
师生情
说到师生情,就不得不谈这部剧的灵魂人物,瞿恩。他是一个完美的圣人为了坚持信仰,他舍弃了爱情,为了保护革命他牺牲了肉躯,承载着许多人的理想。他是立青的人生导师和革命的引路人,也是黄埔三期六班的教官。
长征途中,瞿恩被自己的黄埔学生吴融俘虏。吴融见到他的时候,一脸恭敬,瞿恩一脸的轻松。
瞿恩被捕后,杨立仁威逼利诱,拿高官厚禄来诱惑他,拿费明的照片来打动他,拿多年的交情来说服他。瞿恩没有动摇,英勇就义。
就义当天,第十二师全体黄埔毕业生前来送别。虽然是学生*老师,但是瞿恩却没有怨言。
剧中,瞿恩说了这么一番话:其实死是一个人的事,谁也帮不了你,对不对?在这个地球上有个中国,中国有个广州,广州就有一个黄埔军校,黄埔军校里有一个政治部,政治部里曾经有一名教官叫瞿恩。我至今认为我在那里度过的那两年,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我那个时候年轻,军校也年轻,国共两党都很年轻,虽说有些磕磕碰碰,但是比较今天的血雨腥风,依然是美好的,我不禁要问,为什么,为什么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答案其实非常明白,那就是你们的蒋总裁,他一屁股坐到了帝国主义一边,坐到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一边,反共反人民,实行斩尽*绝的白色恐怖。可惜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任何想要阻止历史前进的企图都是注定要失败白,*戮吓不倒中国共产党人,因为我们代表了这个国家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我相信未来的中国是属于劳苦大众的中国。我的话讲完了,再一次,再一次谢谢大家。
而最后,射向老师的子弹是由范希亮打出的,因为他认为在杨立仁和自己之间,他距离老师最亲近。
这段故事让人看的动容,这段师生情谊,让人羡慕。
男女情
在这部剧里,男女之情错综复杂,真的是做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是他们的感情都是纯粹而纯洁的,却因时代的捉弄,又不乏悲哀。
瞿恩与杨立华的爱情是信仰与现实的结果,瞿恩死了,给立华留下了费明来寄托;瞿恩与林娥之间,为了理想而做出的痛苦抉择;董建昌与杨立华之间是一种包容;杨立青与瞿霞之间,是青春的抉择;穆震方与瞿霞之间,是类似父女之间的怜惜;杨立青与林娥之间,似乎就是一场命运的牵连;
他们之间无不受到理想与信仰的制约,为了信仰他们可以相亲相爱,携手并肩,也可以断然决裂,分道扬镳。
在剧中扮演瞿霞的演员柯蓝曾经在接受访谈时说: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口号式的理想让我们变得没有理想了。而现在我又重新开始反思自己的青春期,重新规划下半生的活法。
这个转变就来自《人间正道是沧桑》。通过这部剧,她开始理解她的爷爷和奶奶那一辈人的事情,她的爷爷是开国上将钟期光,奶奶是经历过战火的凌奔。只有当她自己经历了那一段历史时,她才能明白并理解祖辈们当年的选择。
结尾
在江奇涛著的《人间正道是沧桑》的结尾里有这一段。
2005年,上海外滩的一个巨型电视屏幕上正在播放,时隔七十年,国共两党首脑北京会面,握手。
一位老人看着屏幕感叹的说:“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他就是解放前夕跟着母亲杨立华,舅舅杨立仁去了台湾的费明。
杨立青将军一九八八年病逝于北京。
杨立仁先生一九九六年病逝于台北。
杨立华女士二零零一年病逝于台北。
他们都遗憾地未能看到重聚的这一天,但他们的后代彼此都保持着来往。家国情怀,将在新的一代中继续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