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只要提到公摊面积,每每都能成为热门话题,许多购房者对公摊面积更是反感不已。
中国经济网、人民日报、新华社等权威媒体也曾接连发声,痛斥公摊面积“害人不浅”的同时,希望有关部门能重视民众的诉求,设计出合理的计价方式。
新华社曾在2018年7月发表了题为《“公摊面积伤民”矛盾亟待求解》的文章,其指出公摊面积问题积弊已久,越涨越多的公摊面积实质上已经侵占百姓的利益,也损伤了市场经济的公平与公正,为了切实保护百姓权益,相关职能部门应该整治公摊面积乱象。
随后,中国经济网在2018年8月也发表了题为《公摊面积“坑”有多深?揭秘背后的猫腻》的文章,重点抨击了公摊面积背后的标准不统一、重复计算、重复收钱、开发商借公摊面积之名非法敛财等乱象。
什么是公摊面积?
让购房者深恶痛绝的公摊面积到底是什么?
公摊面积主要包括电梯井、管道井、楼梯间、变电室、设备间、公共门厅、过道、值班警卫室和共用墙体9项。其计算公式为:公摊面积=公摊系数*套内建筑面积;公摊系数=总公共分摊面积/(套内建筑面积*总套数)。
有资料显示,公摊面积最早由“香港地王”霍英东发明,后由李嘉诚将公摊面积的概念带到了中国内地。在公摊面积概念传到中国内地之后,逐渐成为了“全球唯一”的特色。因为在2013年时,发源地的公摊面积概念就通过设立过渡期的方式取消了,完成了与世界接轨。至此,除中国内地,其他地方再也没有公摊面积的说法。
公摊面积有多坑?
目前,我国在政策上对公摊面积的比例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根据行业经验,各类物业的公摊面积比例有一定的合理范围:
一般情况下,6层(含)以下住宅的公摊面积比例为7%-15%;7-12层住宅的公摊面积比例为12%-15%;12-18层住宅的公摊面积比例为12%-20%,18-33层住宅的公摊面积比例为15%-28%;
公寓的公摊面积比例会高一些,不过一般也不会超过30%;
一般沿街商铺的公摊面积比例在10%-20%左右,部分商场的公摊面积比例在25%-40%,大多数较高端的商业地产的公摊面积比例甚至超过了50%;
而写字楼一般为高层、超高层建筑,受限于建筑规范和消防规范,相应的配套疏散楼梯和相应的避难层都不会小,所以其公摊面积比例往往在20%-30%以上,更多的可达5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