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公众号老丁侃地理,更多精彩内容每日呈现。
水循环和洋流类
常见地表水用语:
淡水资源、河川径流、冰川融水、季节性积雪融水。
常见水循环用语:
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地表径流、资源型缺水、水质型缺水。
常见洋流用语:
风海流、季风环流、寒流、暖流、渔场、增温增湿、降温减湿。
常见地域分异用语: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分异基础:热量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分异基础:水分
地理区位类
常见农业区位因素用语:
自然因素:地形、土壤、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生长期)、水源(灌溉水源)等。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运输、政策、劳动力、科技、工业基础等。
常见工业区位因素用语:
自然因素:位置(地缘、交通位置)、土地、水源等。
经济因素:农业基础、原料、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资金、地价等。
社会因素:政策、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社会协作条件、国防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历史条件等。
常见城市区位因素用语:
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河流等。
社会经济因素:自然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科技、旅游等。
高考地理专业术语汇总
1.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等。
2.植被类型:森林、草原、荒漠。
3.农业地域类型:水稻种植业(季风水田农业)(如亚洲)、商品谷物农业(如美国)、现代混合农业(如澳大利亚)、 大牧场放牧业(如阿根廷)、乳畜业(如西欧、美国五大湖周围)。
4.农业区位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场、交通、科技、政策。
5.耕地类型:水田、旱地。
6.耕作制度:一年一熟、一年两熟、两年三熟。
7.农业(结构)生产部门: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8.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
9.工业区位因素:土地、资源、劳动力、交通、市场、技术、政策。
10.工业类型:原料指向型工业、市场指向型工业、动力指向型工业、技术指向型工业、劳动力指向型。
11.交通运输方式:铁路、公路、水运(河运和海运)、航空、管道运输。
12.人口增长模式:原始型(“高高低”)、传统型(“高低高”)、现代型(“三低”)。
13.城市外部形态(城市地域形态或城市空间形态):团块状、组团状、条带状或放射状。
14.城市空间结构:同心圆、扇形、多核心模式
15.城市的布局形态:集中紧凑式、分散疏松式。
16.城市功能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
17.城市化问题: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
18.温度带:热带、亚热带、温带(中国还可细分为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
19.干湿地区划分: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20.陆地地形类型:山地、高原、平原、丘陵、盆地.
21.我国14大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高中地理最常见的地理概念
1、水资源、水利资源与水力资源
水资源:广义的水资源是指地球表层可供人类利用的水,狭义的水资源则是能为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
水利资源:指能被人类控制或基本控告的应用于灌溉、给水、发电、航运、养殖等方面的用水。近年来常以“水资源”一词替代,包括“水利资源”。
水力资源:水利资源的范畴通常指天然河流或湖泊、波浪、洋流所蕴藏的动能资源。
2、地壳、软流层与岩石图
地壳的范围是在地表以下、莫霍界面以上。
软流层位于地幔上部,在地下约60千米—250千米至400千米处。
岩石圈则从软流层以上直到地表。三者的关系可表示为:
岩石圈=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 地壳
3、阵风、盛行风和焚风
阵风指短时间内风向变动不定,风速强弱变化剧烈的风;
盛行风即某一时期广泛流行某一种风向的风如季风,也叫主导风;
焚风指沿山坡向下吹的热而*风,空气比较干燥,受其影响易发生森林火灾。
4、冲积平原、三角洲和冲积扇
冲积平原指河流携带泥沙进入低平地区堆积而成的平原;
三角洲平原是由三角洲发展而成的平原,常位于河流注入海洋或大湖地区;
冲积扇是山地河流出口处的扇形堆积地貌。
5、地形、地势和地质构造
地形指地表形态,一般看作地貌的同义词,表现为五种不同的地形种类;
地势为地表起伏大势,如我国地势大致西高东低;
地质构造指地壳及组成它的地质体(岩层、岩体)的空间展布和形态特征,如褶皱、断层。
6、汛期和凌汛
汛期指江河由于流域内季节性降雨或冰川积雪融化引起定时性水位上涨的现象,因发生时期及原因不同,可分为春汛、伏讯、秋讯、凌讯等。
凌汛比较特殊,一般出现在化冻期,河道里的冰凌对水流的阻力作用而引起的涨水现象,常发生在温带从纬度较低流向较高的河段上。
7、海陆风、季风与季风气候
海陆风是由海陆之间的气压日变化而引起的,仅出现在滨海地区,是一日之内风向转变的现象。
季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所导致的海陆之间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或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而引起的一种大范围盛行的、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
但有季风的地区不一定就形成季风气候,只有在海陆对比显著、风向变化明显的热带、副热带和温带大陆东岸的季风区才是季风气候。
8、矿物、矿产与矿床
矿物是形成矿产和矿床的物质基础,矿物不等于矿产。
只有当有用矿物富集起来达到工农业利用要求时才称为矿产。
有矿不一定就叫矿床,只有矿产的富集地段才称为矿床。
矿产是岩石形成过程中形成的,矿床则在一定地质作用下才能形成。
9、地质作用、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
地质作用是指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地壳运动仅是内力作用的重要表现形式,而地壳中的各种地质构造基本上都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足迹和证据。
10、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
人口流动是未改变定居地的人口移动。如民工流动、旅游和度假等。
人口迁移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在地区之间作永久或半永久的居住地的变动。二者的区别表现在是否有较长时间的变动居住地。
11、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量
环境容量是对污染物而言,是指环境对污染物的最大允许量。
环境承载量是对人口而言,指一定区域内的自然资源所能养活的人数。
12、领土、国土与国土资源
领土和国土都是从国家主权的角度指一国主权管辖的也域空间。
但领土是国家享有完全排他性主权的部分;
国土除领土外,还包括国家享有管理和使用权利但不具有绝对占有权的海洋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等部分。
国土资源指一个国家主权管辖范围内的一切资源的总和。广义的国土资源是指国家的全部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口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
13、昼夜现象、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
昼夜现象是指由于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而引起地表向日的一半明亮,对应的另一半黑暗的现象。
昼夜更替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使地球产生的白昼与黑夜以一个太阳日(24小时)为周期的交替现象。
昼夜长短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转引起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除赤道外的各纬度昼夜长短产生周年变化的现象。
14、节气与季节
节气:是根据天气和物候的演变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动15°为划分标准,一个回归年有24个节气。
季节:是根据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动90度为划分标准;二者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一年中寒来暑往及物候的变更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