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宝的含义,文房四宝指是什么

首页 > 房产装修 > 作者:YD1662023-05-11 05:37:41

图3 跨湖桥“漆弓”。经考古发掘和碳(C14)的测定,跨湖桥遗址的绝对年代为距今7000—8000年。

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关于“以漆书于方简”的说法。这是在跨湖桥遗址发现的距今8000年的漆弓(图3),比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距今7000年的漆碗还早1000年,这张漆弓的发现,把中国人用漆的历史又往前推进了大约1000年。天然漆不仅具有很强的黏和力,而且凝固后呈现出深褐色,用漆在木牍与竹简上写字并很好地保存下来是没有问题的,我也用天然大漆尝试书写符号与文字,效果不错。

对蒙恬造笔的说法,晋代就已有人提出疑问:自古有书契出现就应该有笔了,为何世人要说是秦朝的蒙恬造笔呢?对此问题的回答是,蒙恬造的不是以前那种笔,而是秦笔。所谓秦笔是用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毫为被。这说明至少在晋代之前,古人就已经知道用笔柱和被毛两种毛混合制成毛笔。这种用两种或多种动物毛发制成的毛笔蕴含古人的智慧与技巧,笔柱坚硬挺拔,被毛柔软吸水,非常适宜书写。

文房四宝的含义,文房四宝指是什么(5)

图4 1954年在湖南省长沙市左家公山出土的战国时期楚国毛笔。

再看这支1954年在湖南长沙左家公山出土的战国时代的毛笔(图4)。此笔头是用兔箭毛包扎在竹竿外围,裹以麻丝,髹以漆汁制作而成,笔锋尖挺,是抄写竹木简牍的良好工具。另一支是湖北荆门包山出土的毛笔,此笔是先制好笔头,再把笔头插在笔杆一端的空腔里黏合固定,这种制笔技术相较于前者是一个很大的进步,睡虎地出土的秦笔也采用这种技艺,并一直延续至今。

文房四宝的含义,文房四宝指是什么(6)

图5 1975年湖北省江陵县楚故都凤凰山168号西汉文帝十三年(前167)墓出土的大小不等的几块墨。

墨香

下面我们来说说墨。墨的起源很难给出一个准确的时间,因为人类使用天然颜料的历史非常悠久。在这里我们仅讨论人工制作的固体墨。目前发现较早的人工制作的固体墨,如西汉文帝十三年(前167)墓出土的墨,长1.5厘米,最宽处1.1厘米,形如一粒西瓜子(图5),我们称之为“墨丸”。这么小的墨丸,显然无法用手握着去研墨,只能是把墨丸放在石板上,上面再加一块研石,用手按着研石磨墨。据我的同事研究,这种墨丸的含胶量非常低。大块墨锭出现是在东汉时期,如1974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西郊出土的东汉墨,高6.2厘米,直径3厘米。另也有文献佐证,如应劭《汉官仪》中就记载,尚书令、仆、丞、郎等每月会由东汉朝廷发放大墨一枚、小墨一枚。如果朝廷发的是瓜子大小的墨丸,显然是不够用的。墨锭的出现不仅昭示制墨技术的进步,也促进了研磨工具的进步,真正的砚台也在东汉时期出现。

中国墨的制作是非常复杂的,最早的制墨工艺记载在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限于时间关系,我仅在这里举两个文人与墨的例子。第一个是沈括,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官员,退休后写了一本书叫《梦溪笔谈》,在书中他第一次记载了“石油”这个名词,而且第一次记载了用石油烧烟制墨,这是古代制墨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件史实。

第二个是苏轼,他对中国墨的最大贡献是开创了文人自制墨的传统。当他贬官到海南儋州的时,发现儋州当地读书人非常少,也没有墨,于是又在海南制墨。他制了大小墨500锭,足够他一生著书之用,多余的就送人,还留下一车制墨没用完的材料——松明,用来照明。当时有个金华人潘衡不远千里跑到海南追随苏轼。潘衡原先制过墨,但烧的烟太粗,品质不佳。在苏轼的教导下,虽然用相等原料烧出来的烟少了,但制出墨的品质却大大提高了。潘衡为了铭记苏轼的教导,特意将墨锭印上“海南松煤东坡法墨”,以示这是按照苏东坡指导的方法做出来的墨。苏轼在被贬海南之际,还带领当地人读书写字。在苏轼未到海南之前,儋州没人中过科举,但当苏轼开拓儋州文化之后,没几年就有人考中科举,这与苏轼在儋州的教化之功密切相关。

纸靓

关于纸,我先讲一下自己亲自调研过的安徽泾县宣纸。宣纸是传统手工皮纸的代表,其技艺非常繁复。我将其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皮料浆制作,也就是将檀皮制成浆;二是草料浆制作,也就是将沙田稻草制成浆;三是抄造,也就是将皮料浆与草料浆混合后通过抄纸等工艺制成纸张。

另一种也是我亲自调研过的江西铅山的连史纸。连史纸又称“连四纸”,是一种品质优良的竹纸,其制作技艺的最大特点是先将竹料制成竹丝,然后再对竹丝进行加工制成竹纸。连史纸精细柔软,薄而均匀,颜色洁白,经久不变,可供书画、印刷、碑帖、扇面、装裱字画之用,历来为世人称道,其复杂独特的制作技艺于2006年6月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如果把整个造纸工艺过程用一句话说清楚,那就是把木质素、多糖、色素等去掉,将纤维素提纯出来抄或浇成纸。

我国古代造纸常用原料的母源植物有18种。两汉至隋唐,造纸原料以麻居多,树皮较少,唐代时竹子开始成为造纸原料。宋辽金元时期,造纸原料以树皮居多,麻较少,棉花开始成为造纸原料。明清时期,棉花和竹子在造纸材料中的比例猛增,同时还出现了木浆。木浆是用现代化工原料蒸煮分解木材制作出来的,用木浆制成的纸叫木浆纸。历史上使用不同的造纸原料往往与新原料的发现相关,也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关。

纸药是多数传统手工纸制作技艺中不可缺少的辅料。我们对历史上的纸药进行了统计,竟然有15种之多。这些纸药的母源植物来源多样,外形也多不相同,但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能够产生一种黏液状的胶。

文房四宝的含义,文房四宝指是什么(7)

图6 唐代文书残片中的大麻纤维。

对造纸原料的分析,我举一个用染色法分辨新疆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唐代文书残片的案例。其分析过程是:先提取了文书残片样品,然后用特制的染色剂染色,再将染色后的残片放到光学显微镜下进行观察。通过观察与鉴别,我们发现其中一个残片中含有大麻纤维(图6),可断定为麻纸;另外一个残片含有构皮纤维,断定为楮皮纸;还有一个残片的纤维很难判定究竟是大麻还是苎麻;此外还有一种不知名的树皮。此研究结果说明,千佛洞所藏唐代文书中以麻纸居多,这与唐代造纸原料麻类居多的研究结果相同。麻纸得以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是麻的纤维含量高且较纯净,不需要经过非常复杂处理就可以将其中的纤维提取出来,但将树皮中的纤维提取出来难度就大多了,将竹子中的纤维提取出来难度更大。

古代纸张的用途非常多,比如“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风筝,还有在南方地区使用较多的纸甲,它是用纸与天然大漆为主要原料制成的,不仅重量轻而且硬度与牛皮差不多。此外还有纸衣、纸伞、纸帐等等。

砚美

接下来说砚。中国砚可以分成两类,一类叫石质砚,另一类叫非石质砚。即一类是用天然石料做成的,另一类是用非天然石料做成的。用天然石料雕琢的砚,见之于古代文献与遗物的计121种,见于1840年之后文献记载与实物的53种,共计174种。

非石质砚的种类比较多,它包括用无机的硅酸盐材料烧成的陶砚、瓷砚,以及用烧成后的陶器制成的缸砚、瓦砚、砖砚等。还有玻璃砚,早先叫作琉璃砚。此外还有用水晶做的、木头做的、竹子做的以及天然大漆做的等等。这些非石质砚,见之于古代文献与遗物的有36种,见之于1840年之后文献的有3种,共计39种。

石质砚和非石质砚加在一起共是213种,这是我们在2012年时所做的统计,不过其中有很多砚仅见于文献,极少有实物留存至今。

对于历史名砚,我仅选择在古代文献记载较多且现在遗物较多的加以介绍。在此请大家记住,中国古代对砚台之美的评价标准是色泽典雅、沉穆大气,这与中国古代文人追求清静淡雅的君子之风是密切相关的。

首先说说端砚。端砚的产地基本是在肇庆的烂柯山和周边地区,历史上的名坑有老坑、坑仔和麻子,也就是所谓的三大名坑。此外还有宣德岩、朝天岩等坑口。

图7 端砚之美

端砚之美,一是色泽,以紫为主,符合古代文人的审美观。二是天然纹饰,如天青、蕉白、冰纹、金线、银线都是天然形成,有不可名状之美。三是有眼,或称鸲鹆眼、或称鹦哥眼……灵动有趣,妙不可言(图7)。有关端砚样式风格,我的归纳是:以眼为贵,巧用石品,山水入砚,绮丽繁精。

文房四宝的含义,文房四宝指是什么(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