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现场准备
一、仪器检验与定位依据点的校测
要对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所有仪器进行必要的检验和校正,以保证测设的正确性和准确性,并保存所有的仪器检定证书,以备检查。
施工测量依据包括红线桩的坐标和水准点的高程,红线桩是由城市规划部门批准并经测绘单位测定的,是建筑物定位的依据。因此应同监理工程师一起对红线桩进行实地校核,合格后在校核的结果上签字确认后,方可使用。若发现有差错或误差较大时,应与测绘单位联系,妥善处理,办好手续后,方可允许使用。高程控制点采用往返法测定其高差,校核中若发现问题,及时给监理单位、业主反馈,由测绘单位出据修改方案,办好手续经签字确认后方可使用。同时对施工测量用的点位、标墩及标志采取保护措施。
二、绘制放样草图
施工放样前,应根据设计图纸和有关数据及使用的控制点成果,计算放样数据,绘制放样草
图。
为了保证放样的绝对正确,要尽可能由不同人,采用不同方法、不同计算工具对放样数据进
行检核对比;要按比例绘制放样略图。
第三章超高层建筑精密控制测量超高层建筑施工测量一般应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先高级后低级、先控制后碎部”的原则,首先要建立场区控制网再建立建筑物施工控制网,控制测量又分平面控制测量与高程控制测量。
业主移交的平面控制点或红线桩点是建筑物定位的依据,平面控制点或建筑红线桩点使用前,应进行内业校算与外业校测,定位依据桩点数量不应少于3 个。校测红线桩的允许误差:角度误差为±60″,边长相对误差为1/2500,点位误差为50mm。校测平面控制点的允许误差:角度误差为±30″,边长相对误差为1/4000,点位误差为50mm。
确定建筑物高程水准点数量不应少于2 个,使用前应按附合水准路线进行校测,允许闭合差为±10 n (mm)( n 为测站数)。
测量控制点做好后,应在点位周边做好临时围栏或围墙保护起来,确保控制点不受到外界任何干预破坏。控制点附近插上彩旗、围栏或围墙刷上醒目颜色的油漆,起到警示和标识作。特别要注意在施工期间,防止遭施工机械等损坏,对现场工作人员进行测量基准点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增强施工人员保护测量基准点的意识。
第一节超高层建筑平面控制测量
一、场区平面控制网
场区平面控制网可根据场区的地形条件和建(构)筑物的布置情况,布设成 GNSS网、导线网等形式。 GNSS网更适用于视野开阔、障碍物少的场区,当场区周边环境较复杂时,卫星信号不稳定,不宜采用 GNSS网。
场区平面控制网,应根据工程规模和工程需要分级布设。对于建筑场地大于 1km2的工程项目或重要工业区,应建立一级或一级以上精度等级的平面控制网;对于场地面积小于 1km2的工程项目或一般建筑区,可建立二级精度的平面控制网。
场区平面控制网相对于勘察阶段控制点的定位精度,不应大于 5cm。
控制网点位,应选在通视良好、土质坚实、便于施测、利于长期保存的地方,并应埋设相应的标石,必要时还应增加强制对中装置。标石的埋设深度,应根据地冻线和场地设计标高确定。
1、当采用 GNSS控制网时,应采用静态测量方法进行,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下表规定。场区 GNSS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表格出自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
2、当采用导线及导线网作为场区控制网时,导线边长应大致相等,相邻边的长度之比不宜超过 1:3,其主要技术要求如下:
导线网的主要技术要求(表格出自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
二、建筑物施工平面控制网
建筑物施工控制网,应根据建筑物的设计形式和特点布设成十字轴线或矩形控制网。建筑物施工控制网,应根据场区控制网进行定位、定向和起算;控制网的坐标轴,应与工程设计所采用的主副轴线一致。民用建筑物施工控制网也可根据建筑红线定位。
1、建筑物施工平面控制网的建立,应符合下列规定:控制点,应选在通视良好、土质坚实、利于长期保存、便于施工放样的地方。控制网加密的指示桩,宜选在建筑物行列线或主要设备中心线方向上。主要控制网点和主要设备中心线端点,应埋设固定标桩。控制网轴线起始点的定位误差,不应大于 2cm;两建筑物间有联动关系时,不应大于 1cm,定位点不得少于 3个。
2、建筑物施工平面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建筑物施工平面控制网,应根据建筑物的分布、结构、高度、基础埋深和机械设备传动的连接方式、生产工艺的连续程度,分别布设一级或二级网。一般钢结构、超高层、连续程度高的建筑宜布设成一级网,框架、高层、连续程度一般的建筑宜布设成二级网。其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表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