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房价背景下,买房变得越来越困难。很多家庭掏空积蓄,一辈子或许只能买到一套房子。但是比买到高价房更让购房者闹心的是,实际使用面积与房产证上的登记面积却相差很大。举例来说,如果你买了100平米的房子,实际使用面积可能只有70~75平米,而那部分“缩水”了的面积,就是所谓的公摊面积;同时也相当于,你至少有四分之一的购房款,被花在了公摊这块“空地”上。
公摊建筑面积是指由整栋楼的产权人共同所有的整栋楼公用部分的建筑面积。包括:消防通道、公共门厅、电梯井、管道井、楼梯间、过道、地下室、值班警卫室等。
公摊面积据说最早是由香港地区的商人李嘉诚发明并随后传入内地的。而香港早在2013年1月1日起就取消了新房和二手房的公摊面积,但是国内的绝大多数城市却沿用至今。而纵观世界其他各国,房屋销售也全部按照套内面积来计算。
重庆市最早于2002年便明确商品房现售和预售,应以套内建筑面积作为计价依据,并规定商品房买卖合同及商品房权证应当载明共用部位及设施。
公摊面积之所以备受大众诟病,主要是受到建筑形态、楼层设计、配置设施等因素的影响,得房率比例差异较大。也就是说,不同楼栋或同一楼栋的不同房型,其公摊面积都是不是一样的。这就让购房者无从掌握自己买来的房子,其真实的公摊面积是多少,只能由开发商说了算。
通常情况下,不带电梯的多层住宅,公摊面积在10%~15%之间,别墅的公摊面积在0~8%之间,但是高层住宅公摊面积的“水分”却很大,比如有的房子公摊面积为20%,有的则为30%,如果公共停车位或绿地等分走的面积较大,有的房子公摊面积甚至超过了50%。
正是由于高层住宅的公摊面积没有统一的规范,划分的范围越来越多,占建筑面积的比例也越来越大,让公摊面积逐渐“变了味”,严重影响了许多购房者的居住体验。一些黑心开发商利用购房者对公摊面积涵盖内容的不了解,以及个人在技术测算方面存在的缺陷,刻意隐瞒和欺骗购房者,从中赚取不透明的利润。
而在房价高企的当下,购房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要为“灰色”部分的公摊面积买单,少则数万,多则数十万不等。另外在物业、取暖费收取,以及房屋装修时都要按照建筑面积去缴纳相关的费用,花了很多的冤枉钱。因此购房者呼吁开发商取消住房公摊面积,按照套内面积销售的呼声持续不断。
正是基于民众的强烈“反感”和呼吁,也引起了官方的高度关注。为回应民众诉求,其实早在2019年的时候,住建部公布的《住宅项目规范(征求意见稿)》中,就明确表示“住宅交易应按照套内面积来计算”,正面表达了对我国住房公摊面积的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