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N读书综艺《时下书房》第七集讨论《耶路撒冷的艾希曼》
好书是好书,在电视上如何呈现给观众呢?有的以戏剧群体演绎(如中国综艺《一本好书》),有的由主持人唱独角戏(如梁文道《一千零一夜》)。韩国《时下书房》选择了较为传统的围炉夜话方式:主持人 常驻嘉宾 特邀嘉宾共七人,每期讨论一本书;但它又不同于传统的讲座、论坛:由主讲人一言堂,观众或嘉宾只负责鼓掌、喝彩或象征性提问。我看过其中三期,以第七期、被有人认为是最难懂但也是收视率最高的《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为例说明。阿伦特这本书虽是名著,但也只能算小众读物,尤其在韩国或中国。《时下书房》主持人是韩国教育界颇有名气的讲师,他先用十多分钟激情地介绍了书的大概内容,辅以当年审判艾希曼的原始视频、照片(配上字幕),指出艾希曼自辩无罪的理由:他是众人眼中的好邻居、好父亲、好丈夫,质问他所作所为只是服从命令而已?小说家张康明其后则介绍了写作背景等情况,但最为出色的常驻嘉宾则是位居七人正中央、犹如众星拱月的演员文佳煐。她是众人中的唯一女性,事实上选择她并不是为了做点缀的花瓶,也不是随意的。父母在德国留学时相恋结婚后生下她,她直到小学三年级才回韩国,现在从事演艺活动外仍在大学就读,这期讲纳粹德国战犯正好有用武之地。她说,德国的历史教育从小学五年级开始,虽然她没机会接受到,但她父母曾去纳粹的达豪集中营遗址参观,节目就展示了他们拍的照片。而且,她还读过另一本书——纳粹德国宣传部长戈培尔的秘书布伦希尔德·庞塞尔(Brunhilde Pomsel)回忆录《一个德国人的生活》(《A German Life》,有同名纪录片)平平无奇的书名似乎也在自证她的“恶的平庸”。文佳煐做了读书笔记,并念了几段原文:“起初我对政治一点也不关心,直到年岁渐长才感兴趣”,呼吁人们反思认为政治与己无关的想法。另外的两位嘉宾也是为这期节目特邀的:一位是犯罪心理学家、一位是哲学教授,他们分别以各自专业知识分析了艾希曼、纳粹德国与大屠*。当然,节目并不只是回顾历史,也以展示的韩国报纸报道的伊朗伊拉克之间的库尔德问题,一起讨论并提醒观众,类似问题并没有远离人类。
在德国出生的演员文佳煐提及读过的戈培尔秘书回忆录
《时下书房》这样的节目安排与设计就很充分了。但是,仍然有一个与中途被腰斩的《歌词书房》类似的问题困扰着它:观众会不会只关注节目或出演者,而忘记了介绍的书(中国网民对《张东健Back to the books》反应类似:不少人只注意到明星张东健)?网上评论大部分是赞美,不少人也确实只是针对节目本身或嘉宾发言,但也有部分网民在博客上分享了长篇书评、读后感或者图书打卡照片。更重要的是,节目介绍的14本书全部成为畅销书,尽管像《公正:该如何做是好》几年前就是畅销书,据说在韩国卖了200万本,其他书不少也是常销书。一名韩国网民分享了上述书单,说自己收藏了其中12本(占85.7%),读了5本(占35.7%);收藏的书中有3本电子书(其中一本也买了实体书),这就颇能反映韩国读者的阅读取向。令人惊喜的是,像《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以及文佳煐顺带提及的《一个德国人的生活》这样原本冷门的小众书籍,也成为畅销书,当然会让韩国出版社喜出望外,以致原本不怎么关心电视节目的出版界也在问:你们的节目做多久?下一期介绍什么书呢?
这显然也跟韩国的出版产业环境有关,前述国民请愿还提供了另一组数据:
韩国平均书价,由2014年的15600韩元上升到2017年的16000韩元,即平均上涨了约2元多人民币;出版社图书销售额,则从2014年的42300亿韩元减少到2016年的39600亿韩元;每种图书的平均发行量,则2014年1979本降为2017年的1401本。
以此来看,韩国读者和出版社都有理由不满,前者埋怨书卖得更贵了,后者则指出书卖得更少了。
所以,这次国民请愿半个月就突破20万人关口(政府必须答复),是有相当民意基础的,他们认为2014年实施的“图书定价制”是造成韩国图书市场下滑的元凶,因为在该制度下,韩国所有书店,不论是实体店还是网店,不管卖实体书还是电子书,只要是出版18个月以内的新书,即使加上优惠劵、积分卡,最多只能以八五折出售。我去年在韩国书店所见,新书会员价基本上是九折,这也促成了韩国二手书市场近年的繁荣。
在这种状况下,韩国电视读书节目异军突起,像《时下书房》还创造了收视奇迹,它们对韩国图书市场乃至整个阅读环境的影响,实在令人好奇,值得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