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殿屋顶为重檐庑殿形式,为我国古建筑屋顶等级的最高形制,体现了建筑本身的壮观和雄伟。重檐屋顶的主要表现形式为:两层屋檐,且屋顶包括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需要说明的是,“脊”是两个坡面的交线。如前后坡的交线称为“正脊”,斜坡的交线称为“戗脊”。正脊由多层瓦件叠加而成,在断面上形成凸凹相间的曲线,在立面上增加了建筑的总高,凸显了建筑的壮观和威严。戗脊的曲线和舒展翘起的翼角给人一种飘逸向上的感觉,笨重的大屋顶立显轻盈,形成了中国古建筑独有的造型特点。这种屋顶形式,在我国所有的古建筑屋顶类型是,等级是最高的。太和殿屋顶由上至下坡度由陡变缓,形成柔和优雅的曲面,各坡面相交的脊则形成优美光滑的曲线,在实用上有利于防风和排水。
太和殿的瓦使我想起了去年网上盛传“故宫屋顶到底有没有鸟屎”的问题。我当时的答复是这样的:故宫古建筑包括屋顶的设计,其根本目的是突出皇权。采用黄色的琉璃瓦屋顶,主要为了保护瓦的胎体免受日照风吹雨淋而开裂,同时,黄色也是突出皇权的象征。故宫屋顶的光洁,得益于长年的养护。瓦顶拔草、墙体抹灰和地面修复,是中国古建筑维修保养每年要做的工作,自紫禁城建立以来,历朝历代都很重视古建的养护。公众去故宫参观,看到屋顶上非常光溜,没有鸟屎,大多都是工匠们长期维护保养的结果,而并不是鸟没有落在上面。
讲到了琉璃瓦,讲到了工匠对故宫古建筑的维护与保养。很多公众去故宫参观,看到“崭新”的建筑,认为缺乏古建筑的“沧桑感”,是“破坏文物”。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古建筑定期进行重新抹灰和油饰彩画,或者琉璃瓦重新上釉,使得古建筑“焕然一新”,这是符合文物保护法则的。这是因为,上述抹灰、油饰彩画、釉面均属于古建筑的保护层,犹如古建筑的“衣服”。古建筑“换了”新衣服,可以使得它们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而且其文物本体并没有更换,更没有扰动。有读者认为这些保护层“也属于文物”,这种观点是不妥的。因为我前面已提及,现存古建筑在历朝历代都会定期进行维护保养,也就是说,这些保护层每个若干年就会被更换一次,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古建筑更加稳固和长久。因而上述古建筑保护层在并不属于文物。
【屋顶有10个小兽仅此一例】
太和殿屋顶的小兽也是太和殿丰富文化的表现。故宫几乎每座宫殿建筑的屋上都会有序排列着一排神兽,不同的建筑屋顶神兽的数量也不完全一样,一般都为单数,数量不超过9个。故宫古建筑屋顶的神兽,最初的功能是保护屋脊的钉子。因为屋脊是屋面两个坡的交线,这个位置用来粘瓦的泥巴一般非常厚且松软,瓦放在泥巴上容易产生下滑。为了防止瓦下滑,古代工匠常常用钉子来固定该部位的瓦。然而,裸露的钉子很容易在空气中生锈,因而工匠便给钉子戴了个“帽子”,这个帽子的造型就是不同形象的神兽。
久而久之,神兽逐渐与屋脊部位的瓦件连成一体了。由于故宫的古建筑屋顶有等级的,因而又通过神兽的数量来体现建筑的等级,神兽的数量越多,则建筑等级越高。太和殿屋顶有10个小兽,紫禁城仅此一例。
为什么太和殿屋顶有10个小兽?其主要原因在于,太和殿在历史上多次着火。据统计,自紫禁城建成以来,太和殿至少遭受过5次火灾,每次太和殿被焚毁后,皇帝都要下令重建。而当太和殿第五次着火后重建时,则面临严重的材料不足问题。清朝康熙三十四年(1695)二月二十五日,康熙皇帝下令重建太和殿,并指定工程负责人为梁九。由于楠木生长范围很窄,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1500米的亚热带地区阴湿山谷、山洼及河旁,且生长缓慢,成为栋梁材要上百年。康熙之前的历代王朝,建造宫殿时几乎已将楠木砍伐殆尽了。此次重建太和殿前,康熙帝曾安排人去江南、江西、福建、浙江、湖广、四川等地采办楠木,但一直没有找到大尺寸的楠木料。在材料极其有限的情况下,聪明的梁九把太和殿的开间做了改动。在建筑总尺寸不变的条件下,开间由原来的九间变成十一间。这样一来,很多尺寸较小的楠木就能用上了。在这里,开间就是在古建筑在长度方向每两根柱子的间距。
然而很快新的问题来了。原来重建前的太和殿,其开间数量为九间,对应屋顶角部的神兽数量是9个。而梁九重建太和殿时,将太和殿开间数量由九间变成十一间。这样一来,屋顶又要重新排瓦,且排列瓦件时,其对应的尺寸要发生变化。梁九发现,在太和殿屋檐四角,排完9个小兽后,每个屋角恰恰多余一块位置,而且恰能多放一块瓦。考虑许久后,梁九决定在这个空的位置增加一个新的小兽,即行什,并获康熙帝批准。那么,为什么要放“行什”这个神兽呢?原来行什在外形上很像雷公(雷震子),也就是上天主管打雷的神。太和殿遭受多次焚毁,其重要原因之一即为雷击所致。梁九在太和殿屋角放置这么一个神兽,寓意非常明显:希望上天多多“关照”,不再让太和殿遭受雷火。
太和殿的窗户上有槛墙,紫禁城里一般建筑的槛墙都是砖砌的,太和殿作为紫禁城中最为重要的建筑,它不是用临清的砖,而是琉璃砖,刻的是龟背锦纹。龟背就是乌龟背,寓意长久。
太和殿有斗拱,斗拱位于柱顶之上屋檐之下,由方形横向的斗,纵向的翘,层层叠加起来,像一把把倒立的三角形。它是集力学与美学于一体,呈现出对称之美、秩序之美、空间之美。它的力表现为可以支撑屋顶的重量,并传给立柱;在发生地震的时候斗拱构件的各个榫卯连接互相挤压、错动,可以耗散地震的能量。
【金砖地面是金子做的吗?】
太和殿的金砖地面是金子做的砖吗?这个金砖地面比金子还珍贵。金砖源于今天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陆慕御窑村。这里的水质特别清澈温软,这种由温软饱满的水滋养的河道沉积泥也特别粘糯柔润,又呈现出黄色,被当地人称为“土黄金”,以这种柔润细腻的泥土烧造出来的砖颗粒细腻,质地致密坚硬,表面光滑如镜。金砖的烧造工序十分严格,从取土到制坯,到烧窑,到出窑,要39道工序,历时一年半,而且成品率极低。在明朝,烧造一块这样的金砖平均要花费二两黄金。烧造后的金砖,还是由京杭大运河运到通州漕运码头,再通过骡车运送至紫禁城。
金砖地面的铺漫也是极为苛刻复杂,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道工艺为“泼墨钻生”。这种墨并非书写绘画等所用之墨,而是一种专供金砖地面使用的黑矾水,主要材料有:红木、黑矾、烟子等。将上述材料熬制好后,趁其热量未消之际,分两次泼洒或涂刷在地上,然后进行“钻生”。“钻生”即待地面完全干透后,在地面上倒厚度约为3厘米的桐油,使得桐油灌入砖孔中。随后,将生石灰掺入青灰中,混合成与砖相近的颜色,把灰撒在地面上,2-3天后刮去多余的灰粉。钻生完成后,还要进行烫蜡工作,即用蜡烘子将石蜡烤化后使其均匀地淌在砖面上,待蜡皮完全凝固后,用烤热的软布反复揉擦至光亮,最后再以软布沾香油擦拭数遍即可。上述泼墨钻生工艺,使得铺墁的金砖地面坚硬无比,油润如玉。
太和殿的墙体砖也与京杭大运河有关,因为砖来自于山东临清,临清靠近京杭大运河。太和殿墙砖主要来自山东临清。临清青砖又名贡砖,其烧制工艺属于是临清一种古老的手工技艺,烧制的质量很好。太和殿的檐墙和山墙做法相同,均由下碱和上身两部分组成。下碱即砖砌部分,做法为干摆。干摆墙体的最大特点为“磨砖对缝”,即内外墙表面的每一块砖表面光滑平整,砖与砖之间的接缝极为平整细致,犹如一块整砖雕刻出来一般。
【黄、红、青各代表什么?】
太和殿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木构件的外表有着绚丽的色彩。其立柱、门窗、斗拱、梁枋、屋檐、天花等木构件的表面分别饰以红、黄、蓝、青等色彩,上述覆盖在构件表面的色彩被称为油饰彩画。在历史上,彩画是与油饰配合使用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在建筑上饰以油漆,其主要目的是保护木构件,使之免遭日晒、雨淋、虫咬,但是在审美表现方面,与人们的欣赏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这样一来,在油饰的基础上,在其表面装饰以色彩,并形成不同类型的图案,一方面仍可有效保护木构件,另一方面也能起到美化及装饰效果。太和殿的油饰彩画,犹如给古建筑披上了华丽的外衣,使其绚丽、雄伟而壮观。故宫里的彩画是有等级的,太和殿的彩画为和玺彩画,等级最高。此外,故宫里等级较低的彩画为旋子彩画,更低的还有苏式彩画。
太和殿有着丰富的色彩美学。太和殿瓦面的颜色是黄色的,寓意皇权。太和殿的梁枋与斗拱是青绿色的。青绿色属于冷色调,其在阴影中显得空气感强,轻盈而又遥远,使得厚重的屋顶给人以轻松的感觉,而且增强了建筑的高度感。太和殿的殿内顶棚颜色以青绿色为主,给人以安静沉稳的感觉。同时,这种颜色可显示出建筑空间内部的高深与宽阔。太和殿的立柱和墙体采用红色,二种构件均能起到对建筑的防御、保护作用,其颜色采用红色,因而有利于体现阳刚之气,护卫皇家建筑之意。太和殿台基和栏板是白色的,有利于突出建筑本身的高贵之处。太和殿地面为金砖地面,其颜色是灰色的。这种灰色位于各种色调中间,并融合与各种色调中,形成了很好的补色效果。(整理自周乾讲座内容,有删节)
编辑:许旸
图片来源:出版方、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