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住别墅可以增进家庭成员间的感情,让亲情返璞归真。千百年来,中国的家庭一直以大家庭共同生活作为主流形态,三代、四代同堂的情况在过去非常普遍,但是由于商品房的面积有限且价格昂贵,一套房子住不了几口人,因此很多家庭不得不购买多套房子隔代居住。这种居住方式不仅要消耗掉家庭大量的财富,显然也不利于家庭成员间的感情交流和相互照顾,久而久之,亲情关系可能因为时空的阻隔而变得疏远。而且孩子长期在封闭的高楼中成长,也不利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往。
而别墅的面积很大,完全可以满足家庭几代人的居住需求,对于上了年纪的中老年人来说,家庭成员长期生活在一起,既可以让老一辈人身上的优良传统,在耳濡目染的共同生活中得到发扬传承,延续多年来形成的家庭文化,更利于家庭成员间营造相互照顾、体贴温暖、尊老爱幼的和谐氛围,回归久违了的家庭原生态,这让那些注重传统家庭观念的中产阶层,重拾了往日的温馨记忆。
第四,拥有超大的活动空间,居住舒适性增强。别墅的面积小套也有200多平,大套则高达400、500平以上,贴近自然、有天有地,通风采光效果良好,特别是拥有独立庭院的别墅,是中老年人休闲养生的最佳场所。
人的空间活动范围广了,居住舒适性成倍增强,心境也变得开朗乐观,自然有利于延年益寿。很多中产阶层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提前买来准备今后养老。而中国的老龄化已经到来,今后的老年人会越来越多,但是人口过于密集、绿化覆盖率低、电梯依赖性强、活动空间小的商品房小区,显然没有高绿化率、低容积率、人口数量少的别墅区更加适合养老。
第五,合理配置家庭资产结构,提升大小房子“住”和“用”的不同功能。有人提出别墅多位于郊区,不享有学区待遇;家中有上学孩子的,住别墅不方便接送,因此把这个问题列为别墅的“硬伤”之一不建议购买。其实这是对别墅认知上的误解。众所周知的是,中产阶层普遍是在拥有城里商品房的基础上,作为改善需求才去买的别墅。而精明人对于家庭资产的配置方案则是,充分发挥大、小房子的不同功能,城里的商品房根据不同需求有选择性地购买。
比如想要享受教育资源,可以拥有一套当地优质教育资源的学区房,但是面积不用太大,甚至连房型、楼层、绿化等因素也不用过多考虑,因为大家购买学区房的唯一目的无非就是解决孩子的入学问题,对于居住舒适性没有更多要求,能够起到临时落脚的作用就行了,周末的时候则回到郊区的别墅,享受舒适的居住环境。而且等孩子不需要学区房的时候,就可以转手卖掉,特别是小套的学区房更容易转手,单价反而比大套的学区房卖得高。这样既“迎合”了商品房背后因捆绑了太多的城市资源,而不得不花大价钱去购买的“刚性需求”,也满足了自己对于居住环境改善的真实需求。
第六,低密度社区未来一定很“吃香”,早入手早把握商机。城市住宅用地寸土寸金,别墅属于稀缺资源,今后不可能大面积地推广,因此机会只留给那些早有准备的人。如今的商品房足够几十亿人居住,已经严重过剩了,而今后的购房主体将以改善型为主导,高层住宅存在不易维修、无人拆迁的难题,中小城市将以多层、小高层住宅为主流居所,今后改善型需求大概率会摒弃现在的高层,而去选低层的花园洋房、别墅、合院类产品,这是业已形成的时代潮流。
另外,三孩政策已经开放,全面放开生育很可能在数年后跟进,而中产阶层无疑是可以享受到政策红利的主力军,有生育多孩意愿的家庭不在少数,与其购买价格昂贵的高层大套住宅,就不如一步到位地购买别墅来得“一劳永逸”了。因此,现在入手别墅,今后不愁找到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