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就是个地方,管理者在里面生息。所以在古代,寺其实是用来称呼官署的。秦朝时期,官员任职的地方,统称为寺。比如太常寺、大理寺(主管刑罚案件的地方)等等,汉朝的御史府,也叫御史大夫寺。
东汉永平7年,明帝刘庄做了一个梦,梦见神人西来,于是遣使西行往天竺取经。三年后,佛教西来,刘庄就特地为他们建立了传道和研习的场所,因为出于官办的性质,自然称“寺”,又因为驮经书的马为白马,所以命名为“白马寺”。
“白马寺”是佛教在中原的发源之地。而为了标榜自身的正道,佛教后来的修行传道场所就统称为“寺”,佛教迅速昌盛流传,加上后来官署衙门的称呼不再用“寺”,所以“寺”就用来专指外来宗教讲经的场所。
为什么不说专指佛教的场所呢?因为伊斯兰教的叫做“清真寺”。
道教是不用这个名字的,因为道教虽然成型稍晚于中国佛教,但是作为道教人物的道家思想家在先秦就受到统治阶级的看重,特别是西汉之初的“黄老之学”,被刘邦的统治阶层定为国策,直到汉武帝的“独尊儒术”。
而道家人物中不止有“无为”的思想,还有装神弄鬼的方士。他们夜观天象,参研历法,所以道家人物的居住生活的高台称之为“观星楼”,后来就简称为“观”了。
那么什么是庙呢?“庙”其实是祭祀的地方。一个家族祭祀祖先的地方,叫祠堂,也叫家庙。还有龙王庙、土地庙、等等。纪念古圣先贤的地方也称为庙,比如孔庙、屈原庙、关帝庙、武侯庙、岳庙等。
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家庙,叫做太庙。
祭祀的地方和讲经传道的地方完全是两个不同的场所,要较真地话,“寺”和“观”倒是有些性质相同。但是后来随着佛教的昌盛,“寺”到处都是(南朝四百八十寺),而“庙”由于各自为政(每个地方祭祀的不一样),逐渐在普通老百姓中模糊了区别,被合流到“寺庙”这个词组中去了。
由于道教源远流长,也算一个强势的存在,所以“道观”倒是不会混淆。
难得糊涂当然也可能老百姓并不管那么多,反正祖先也是拜,龙王也是拜,关公也是拜,佛祖也是拜,三清也是拜,分这么细太多麻烦,干脆就一个词“寺庙”通指好了。
管它是寺是庙还是道观?进去了,香一烧,磕两个头,礼到心意到,图个心里安慰,拜错了也不打紧。
礼多人不怪,神仙菩萨更加不会怪。
天下熙熙攘攘,尽是糊涂人,多一个不多。
反正不管哪路神仙,人最终还是要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