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三大境界,修心的目的与诀窍

首页 > 佛学 > 作者:YD1662022-11-22 16:31:06

青云散人体会,如《道德经》所讲,修心有三重境界:

“虚静”,“复归于朴”,“無”。

“虚静”是修心的第一重境界,“心中无物为虚,念头不起为静”,即涤除玄览,除情去欲,不再去追求世人公认的所谓成功,如功名利禄等,也不再为世间之情如爱情、友情、亲情所困扰,做到心无所欲,一念不生,从而使心达到虚寂清净的状态,从而得以“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即在第一重境界,已经能感受和观察到“道”在运行了;

“复归于朴”是修心的第二重境界,朴(樸)在《说文》里的解释为:木素也,意思是原木,未经切割、雕刻,就好像是素未染、璞未理。

如果说在第一重修心境界,还要刻意地除情去欲,甚至远遁空山以避世求虚静,那么在“复归于朴”这第二重境界,就已经能够做到返璞归真,“如婴儿之未孩”了,就如同刚出世的婴儿一样,无需刻意,心本就纯净空灵,无情无欲,刚出世的婴儿之哭笑,只是遵循人之本能,自然如此。在修心第二重境界里,可以实现“常無欲以观其妙”,即已可感知、领悟“道”的关键和要点了,从而生“抱朴”之心。

修心三大境界,修心的目的与诀窍(1)

青云散人认为,“無”是修心的第三重境界,也是最高境界。在第二重境界“复归于朴”里,虽已能做到“如婴儿之未孩”,但却还存有人之本能,或哭或笑,或饥或寒,即使“复归于朴”,也只是能“观其妙”,即只能领悟“道”的关键要点。而到了修心的第三重境界,“無”的阶段,心已经空无一物了,这时候,“道”就可以进到心里来了,心空的越多,道就进的越多,最后,没有了心之本体,分不清哪个是道,哪个是心,心与道融合在一起, 实现了“与道合真”,也就能“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与天地同体,日月同寿。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