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关于舍利子的传说要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的皇帝是梁武帝萧衍,在当时,由于梁武帝萧衍的带头将“舍利崇拜”推到了巅峰,认为只有得道的大能才会留下舍利子。
在近代也有关于舍利的传说,比如1994年7月,苏州岩灵山寺的法因法师,在82岁圆寂后,寺中的弟子获得了五色舍利数颗,成为了当时的奇闻。
《法华经》中记载:“众见我灭度,广供养舍利,咸皆怀恋慕,而生渴仰心。”
简单来说就是,佛陀虽然不会真的消失,但是要让众生看到他的消失,只有这样世间的凡人才会对他心生仰慕,一心向法舍利子就是佛陀让众生看到他消失的证据。
02舍利和舍利子的区别开始的时候我们提到了舍利,舍利跟舍利子并不是一种东西,两者还是有些区别的。
舍利是梵语śarīra的音译,最早的时候是指印度人死后身体的总称。在佛教中,僧人死后留下的骨骼为舍利,火化后所产生的结晶体称为舍利子。
事实上舍利原来指的是米粒,因为舍利的形状像米粒,所以佛教把火化后留下的骨灰,骨骼,遗体等物品称之为舍利。
佛教的舍利又称为全身舍利和碎身舍利,全身舍利是指高僧去世后没有进行火葬,肉身保存完好,通常情况下,保存完好的肉身会被做成金身菩萨供奉。
碎身舍利则是指高僧去世后火葬留下的遗骨,比如释迦牟尼佛的舍利就是碎身舍利。
按照记载,释迦牟尼佛在火化后留下了头顶骨两块骨头,4颗牙齿,一节中指,指骨,这些骨头被统称为舍利。
在佛教高僧去世后留下的骨灰,会被装在罐子中,而供奉罐子的地方则被称之为佛塔。
舍利子跟舍利有很大的区别,舍利子是指火化后留下的结晶体,这种结晶体非常坚硬,通常以黑白红三色为主也有少量的其他颜色,形状各不相同,质地也有很大差距,有的像珍珠般圆润,有的像玛瑙,有的只是像普通的石头。
04从科学角度分析舍利子是怎么出现的尽管关于舍利子传闻和记载很多,经过人们的口口相传,将舍利子传得神乎其神,甚至还出现了高价请舍利子供奉的场面,为的就是舍利子,主人所留下的功德。
难道舍利子真的是功德的化身吗?其实并不是我们可以从科学的角度解释舍利子出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