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建筑的三种形式,佛教建筑特征

首页 > 佛学 > 作者:YD1662023-04-23 00:09:51

佛教建筑寺庙有哪几种类型?

中国佛教寺庙建筑按其布局特点来划分,大致可以分为单体式、组群式、廊院式、塔庙式、园林式、禅堂式、喇嘛式、傣族式布局等类型。

单体式

单体式布局非常简单,仅以个别建筑或小独院为道场。中国广大山区和农村广泛存在的茅庵、精舍、小庙均属此种类型。其主要特点是:寺庙占地极为有限;几无专人管理,一般由周围信众或村民自行管理;即使有僧人管理亦人数极少,且多为外来僧人,“常贵游化不乐专守,居食无定处”,是信众单纯进行礼拜仪式的场所。单体式寺庙是僧人模仿释迦牟尼修行之法建造的小型精舍,其形式布局十分自由,从草庐、竹棚到石室、茅庵等都有出现。通常是依山傍谷修建,也有建于僧人墓所或立于宫室、宅邸者。这些供讲学禅修之用的精舍往往发展成为佛寺。

佛教建筑的三种形式,佛教建筑特征(1)

组群式

组群式布局的特点是除中院外,又设立众多“别院”或“重院”。佛教一般把主体建筑佛殿所在院落称做“中院”(寺庙最初建立部分),依中院建立起来的其余院落则称做“别院”。中院又称“佛地”,院内集中设置佛塔、佛殿、讲堂、佛阁等建筑物,是寺院中最主要的部分。别院又称“重院”,主要有四种类型:①佛殿院。为专门供奉佛和菩萨而设立的殿堂。②祖师院。为供奉本派历代祖师或本寺开山祖师而设。③僧房院。是高僧大德或方丈独居院落或一般僧人居所。④职能院。如翻经院、藏经院、浴室院、僧厨院等。组群式寺庙布局的特点是:布局中有明确的中轴线,寺内主要建筑物都依此轴线布列;以中院为核心,周围设立大量别院,整体布局主次分明,院落布列整齐有序,布局中有明确的功能区分。

佛教建筑的三种形式,佛教建筑特征(2)

廊院式

廊院式布局是一种受印度佛教寺院形式影响,并结合中国传统构图而形成的寺庙形制。其布局特点是在佛殿(塔、阁)四周以廊屋围绕,或紧挨中院两侧沿中轴线走向顺序布列,并从廊上辟门通行,故称之为“廊院”。廊院的数量与中院规模的大小相应,少的仅有南北两院,多的则左右互置、廊庑环绕。廊院式布局的构图特色是向心的,对独院来讲可以形成强烈的艺术面貌,但对多院的组群布局则显得主题过于分散,不易形成统一构图,也不适宜修建于较复杂的地形,尤其是山地、崖岩等处,因而逐渐被纵轴式布局所取代。

佛教建筑的三种形式,佛教建筑特征(3)

塔庙式

塔庙式布局是一种立塔为寺、堂塔并立,以塔为中心的寺庙建筑布局。作为早期佛寺主体的佛塔实际上是一种外来的佛殿形式。在公元前后形成并流行于西北印度的键陀罗艺术中,佛像已成为人们的崇拜对象。自那时起,佛塔在外观形式和内部空间上都开始与佛像发生关联,出现了所谓“入塔观像”的形制,就是将佛像置于塔内供人禅观和祀拜。寺庙布局以佛塔为主体,佛殿只是对佛塔功能的一种扩充(如塔内空间不能满足安置较大佛像的需要)或替代(对寺内无塔或尚未立塔者而言)。南方寺庙盛行因求获舍利而立塔,甚至于一寺之中建造数座佛塔(如建康长干寺共起5座舍利塔),后来传统的宫殿布局方式日益应用于佛寺建筑群,到隋唐时以佛殿为中心主体、佛塔分置两侧或别院的塔庙式布局终于定型。

佛教建筑的三种形式,佛教建筑特征(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