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建筑的三种形式,佛教建筑特征

首页 > 佛学 > 作者:YD1662023-04-23 00:09:51

园林式

园林式布局是一种将单体式、组群式或塔庙式格局与所在地自然环境或人造环境相结合的寺庙类型。根据所在地和构景特征,一般可把园林寺庙划分为城市型、山林型和综合型三类。城市型一般位于城市和近郊,寺外无园林环境,常有独立的寺园,园内以人工造景为主,其风格和构景特征与私家园林差异不大;山林型一般位于自然风景优美的山林村野,寺外具有园林环境或山林环境,以自然景观为主,辅以人工造景;综合型一般位于风景条件较好、地形复杂的近郊,既有自然景观为主的构景,也有人工景观为主的构景,两种构景方式综合并用。综合型园林寺庙集中了以上两类寺庙布局的长处,主要建筑与附属建筑呈有序与无序混合分布,自然景观与人为景观混融交错,强烈体现若中国园林建筑师法自然的传统。沿着寺庙的纵横轴线,各类建筑错落有致地分布于庙中各个地方,与庙内人工所为的池、渠、林、园及庙外自然天成的山势、风光融为一体。在中国,园林式布局的寺庙为数不少,各具魅力,但条分缕析不外乎上述三种类型。

佛教建筑的三种形式,佛教建筑特征(5)

禅堂式

禅堂式是独具中国特色的一种佛教建筑布局。禅宗以“空无”为上乘境界,认为一切有相之物皆为虚妄,对言谈、文字、思想都不能执著名相,佛像、经堂、戒律、经典只不过是向导性的“方便法门”而已,并无实质意义。基于这种思想,怀海禅师创立了一套禅宗独行的寺庙布局方式,因其居于新吴百丈山,史称“百丈禅门规式”。其特点,一是“不立佛殿,唯树法堂”,一反以往佛寺以佛殿为主体建筑的做法,仅设法堂作为长老升堂主事和信徒听法受教的场所,寺庙建筑布局以法堂为中心。二是除长老居方丈室外,其余僧人尽人僧堂,不分年龄大小,不论资历深浅,一律同室安置,室内设长连床。这种僧堂建筑采用纵长排序而不是小型院落的布局方式。上述布局方式确使禅宗寺庙有别于他寺别院而独行当世。但这种不立佛像、不分等级的规式毕竟与传统信仰方式不合,最终还是摆脱不了佛殿、楼阁、佛塔、法堂同设并立的布局方式,只不过规模相对缩小而已。

佛教建筑的三种形式,佛教建筑特征(6)

喇嘛式

喇嘛式布局是藏传佛教特有的一种布局类型。佛教密宗共有三大宗派:汉传唐密、日传东密和藏传藏密。虽然藏密(藏传佛教)也是中国佛教密宗的一个支派,但喇嘛寺却是印度密教与西藏当地民俗及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因此,中国喇麻寺布局有自己的独立特点。布达拉宫就是此类布局的杰出作品。这种布局的出现与形成,一方面受西藏宗山建筑的启发(西藏地方政府一般设在山上,利于应急防守);另一方面由于藏传佛教寺院的内容较多,建筑类型随之也变得较复杂。如除了供奉佛像的佛殿和讲习佛法的经堂外,还有保存活佛遗体的灵塔殿、转经廊、喇嘛塔、活佛公署、喇嘛住宅等。

佛教建筑的三种形式,佛教建筑特征(7)

傣族式

傣族式建筑布局是在南传上感部佛教建筑中最常见到的一种布局类型。南传上座部佛教约在元明之际传人中国西南傣族居住区,并在德宏地区的德昂族、澜沧的布朗族、陇川的阿昌族极为流行,尤其是西双版纳和德宏州两个地区的傣族中兴盛起来。与傣族政教合一村社制度相应,佛寺组织系统与行政区划一致并分为若干等级。在召片领(最高行政领袖)宣慰府所在地设“注龙”作为全西双版纳的总佛寺;在召励(县、镇首领)所在地也各设一座“洼龙”来统领全勐佛寺;一般村寨也要设“洼”或“庄房”作为村寨佛寺。佛寺作为公共建筑,形体高大,装饰华丽,周围密植树木,有叠落的屋顶和高耸的塔刹,未到村寨便已见寺塔,成为村寨居民点的鲜明标志。寺庙的位置因地制宜没有定局:置于寨前的佛寺直对道路或建于路旁;置于村寨中心的佛寺须结合神树(神树)布置,周围留出空地广场作为村民活动场所;地形有高下的村寨,佛寺则置于寨后高地上;仅供败佛朝拜的单体佛寺则可坐落于离村寨较远且有幽静绿荫的地段上。南传佛教寺庙受村社风俗习惯影响很大:如佛寺对面及侧面不能盖民居,民居楼面不得超过佛像坐台台面,佛寺墓地不能在村头等。寺僧饮食由村民轮流供办,故寺内无香积厨;由于佛寺村村皆有,远地香客罕见,故寺内不设客房建筑。傣族居住区毗邻泰国与缅甸,其佛寺受两国佛教建筑影响:西双版纳受泰国影响较大,德宏州受缅甸影响较多,又因德宏与内地交通流畅,融会了汉地建筑艺术,形成了与西双版纳佛教寺庙建筑不同的布局风格。

佛教建筑的三种形式,佛教建筑特征(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