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完了东风-41的弹头及其制导系统的概况,笔者继续介绍东风-41的弹体结构系统以及动力系统。
东风-41的壳体采用全新的复合材料制造,有效降低了弹体重量,从而增加了导弹射程,使其能够覆盖美国全境。
而东风-41的动力系统,则运用了全向可动喷管技术,还采用了新型高能固体燃料以提高比冲,也是一大亮点。
从本世纪初的立项,到2009年的一级发动机试车,到2012年7月24日的首次试射,再到近年列装部队完成战备值班,东风-41走过了一条坎坷的历程。
而回顾这段历程的开端,我们可以看到千千万万闪烁着光芒的名字,那些名字来自于科研工作者,他们是国家的脊梁,正是他们撑起了共和国的天空。
祖国终将选择那些忠诚于祖国的人,祖国终将记住那些奉献于祖国的人。至此,本文的第一个问题“东风-41的研发过程是怎么样的”已经得到解答,接下来将以性能对比的方式解答第二个问题“东风-41的性能到底如何”。
三、东风-41的性能到底如何?
在这一章节中,笔者首先会把东风-41与外国现役陆基固体燃料洲际导弹进行同类对比,然后再将东风-41与主要假想敌现役拦截系统进行攻防推演,以得出这个问题的答案。
回归正题,首先梳理一下美、苏、俄三国的固体燃料洲际导弹谱系。
美国:1962年列装的民兵-I(LGM-30A/B),1965年列装的民兵-II(LGM-30F),1970年列装的民兵-III(LGM-30G),1986年列装的和平卫士(LGM-118),1991年开始测试的侏儒(MGM-134)。
苏联:1968年列装的野蛮人(SS-13/PT-2)1976年列装的罪人(SS-16/PT-21 温度 2S),1985年列装的镰刀(SS-25/PT-2PM 白杨),1987年列装的手术刀(SS-24/PT-23 勇者)。
俄罗斯:1997年列装的镰刀B(SS-27/PT-2PM2 白杨-M),2010年列装的亚尔斯(SS-29/PC-24 愤怒),2011年开始测试的边界(SS-X-31/PC-26 边界)。
而在上述导弹谱系中,目前处于服役姿态的只有美国的民兵-III以及俄罗斯的白杨-M(镰刀B)、亚尔斯、边界,下文将抽取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民兵-III和白杨-M与东风-41作对比。
从部署方式上看,东风-41和白杨-M都能在运输起竖发射车上完成机动部署,而民兵-III只能在发射井里固定部署,由此看来,前两者生存性大于后者。
从打击精度来看,由于电子技术的后发优势,东风-41的100米左右比白杨-M的200米左右和民兵-III的240米左右更加精确,能够提高毁伤效果。
从搭载弹头来看,东风-41通常能够搭载3枚65万吨的535核弹头,民兵-III通常能够搭载3枚35万吨的W78核弹头,白杨-M则据称计划搭载3枚未知当量的核弹头。
总的来说,东风-41是性能比较均衡的陆基固体燃料洲际导弹,在与外国同类导弹的性能对比中能够占据一定优势。
而在与主要假想敌美国的现役拦截系统进行对抗时,东风-41也能不落下风。接下来将介绍美国现役拦截系统。
美国现役拦截系统分为TMD(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和NMD(国家导弹防御系统)两部分,在东风-41通过北极航线攻击美国本土时,能够起较大作用的只有NMD,因此下文将着重将NMD和东风-41进行对比。
NMD主要分为GMD(陆基中段拦截系统)、NTW(海基高层区域防御系统)、THAAD(战区高空区域防御系统/萨德)三部分
GMD采用GBI拦截弹,这型拦截弹在针对各种目标的拦截测试中达到了55%的成功率,目前大约有50多枚,部署在美国西北的阿拉斯加州的格里利堡和美国西南的加利福尼亚的范登堡太空军基地,计划在2026年达到64枚。
NTW采用标准-3拦截弹,由于战时能够留在美国本土军港的具备标准-3拦截弹发射能力的舰艇数量未知,因此不做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