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晚婚晚育,日本已婚夫妇生育子女的数量也在不断下降。
1970年到2000年左右,已婚夫妇(结婚15-19年初婚夫妇)平均生育子女数稳定在 2.2 左右,但在2005年之后开始不断下降,2015年创下1.94的历史新低。
这个数字的背后,是日本已婚夫妇的理想子女数不断下降,实际计划生育子女的数量也在不断下降,最后再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打个折,就形成了已婚夫妇生育子女数越来越少的现状。
已婚夫妇“想生但不能生”的主要原因,一是“育儿和教育成本太高”,二是“不想大龄产子”,三是“想生但生不了”。
分年龄组来看,年龄越小,选择“育儿和教育成本太高”的越多,年龄越大,选择选择“不想大龄产子”和“想生但生不了”的越多。
连到一起看就是很多夫妇年轻的时候想生孩子没钱,之后想生,但是年龄又太大了或者因为其他原因生不了了。
除了不结婚、不生娃,日本“无性婚姻”的比例也越来越高。
日本社会保障和人口问题研究所2017年调查发现,47%的已婚男女处于“无性生活状态”,2004年最早开始这项调研时,这一比例只有32%。
至于原因,35%的男性选择“太累”,22%的女性选择“麻烦”。
育人革命为了应对少子化问题,早在1994年,日本就已经推出“天使计划”,之后政策一年比一年密集,但形势却一年比一年严峻,政策代号从“天使计划”演变到了“育人革命”。
然而日本应对少子化的结果有目共睹,最多也只能说延缓了生育率水平的下降。
这一方面是因为政策实施本身就打了很多折扣,比如为了保障少子化的财政资金来源,日本2019年将消费税提高到了10%,还没开始解决问题,就先加重了人们的生活成本。
而且即便通过加税来保障资金,日本家庭相关支出占GDP的比重,也远低于法国、瑞典等欧洲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