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二战史的同学想必都知道,1939年9月纳粹德国入侵波兰两周后,驻扎在今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地区的苏联红军也大举进入波兰东部,试图建立阻止德国人前进的缓冲区。由于这一军事行动在事前并未通知波方,所以在苏军向停战线挺进的过程中,多个波兰东部城市的驻军和居民自发组织起来阻击苏军,导致发生了多起本可避免的流血事件。
电影《鹰》海报
格罗德诺(Grodno),现今是白俄罗斯西部边境城市,与波兰、立陶宛接壤,人口35.7万。这座于公元十二世纪初出现于历史文献中的古城,在至今900多年的历史中多次易主,立陶宛人、条顿人、波兰人、瑞典人和俄罗斯人都在此建立过统治。1939年9月,波兰人也曾在这里抵御过苏军,相关历史事件还被拍成战争电影《鹰》(Orlęta),并于2022年9月9日在波兰国内上映。
格罗德诺在新老波兰的具体位置
二战爆发前夕,格罗德诺是波兰第二共和国第三军区司令部的驻地,另驻有步兵第29师及其下属的两个步兵团和一个炮兵团,其前身为苏俄国内战争中经波兰人操纵成立的立陶宛中央军的一部分。但8月末第29师主力经动员后,在师长伊格纳西·奥齐维奇(Ignacy Oziewicz,1887-1966)上校的带领下开往前线,后在东普鲁士边境交战中被击溃,只有师长在受伤后返回格罗德诺休养。
格罗德诺城内原本还有名为“格罗德诺行动小组”的7000名预备役武装,但9月10日这支生力军大部分被解散,其主力被调往西乌克兰城市利沃夫,并在当地与苏军一直作战到9月22日。这样到苏联红军抵达前,城内实际上已经没有多少波兰正规军,再加上德军空军的多次空袭,使得城内50%的储备弹药和武器都被炸毁。
第29师长奥齐维奇,第三军区副司令胡勒维奇
在从开战到“格罗德诺行动小组”主力前往利沃夫的这宝贵10天里,负责格罗德诺(已升级为要塞区)防务的第三军区副司令员博丹·胡勒维奇(Bohdan Hulewicz,1888-1968)上校下令临时赶制了名为“莫洛托夫鸡尾酒”的简易燃烧瓶爆炸物,并组织许多预备役人员和志愿者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训练,这为之后苏军装甲部队在格罗德诺的吃瘪埋下伏笔。
胡勒维奇上校被调往利沃夫后,接手要塞区防务的退休上校阿达莫维奇和预备役上校西德莱茨基眼看手中已经没多少兵力,就干脆躺平摆烂,不再作什么积极的防御补助措施。虽然9月17日城内还曾发生波兰地下党的起义,但由于他们的力量更为弱小,所以很快就被摆平。次日,第三军区司令员约泽夫·奥尔什纳·威尔钦斯基(Józef Olszyna-Wilczyński,1890-1939)准将撤退回格罗德诺,又从原本捉襟见肘的城防兵力里抽走一部分,因为他根本不相信这座城市可以守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