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乌两军于乌克兰战场上激战正酣之时,恐怕鲜少有人能意识到,就在15年前的这一天,俄罗斯也曾与一个国家爆发战争,只不过那场战争并非位于东欧,而是在亚洲,那就是2008年8月初发生的俄格战争。在格鲁吉亚政府于当年8月8日出兵,攻入单方面宣布独立的南奥塞梯后的第二天,俄罗斯军队就立即进入南奥塞梯并与格军爆发战斗。短短5天内,俄军就击败了进入南奥塞梯的格鲁吉亚军队,并迫使格方达成停火。
俄罗斯与格鲁吉亚于15年前爆发战争
这场看似颇为轻松的胜利,却在相当程度上“害”了俄军高层乃至是俄政府,使之为军队建设选择了一条不甚正确的道路,恶果则在15年后的俄乌冲突中暴露无遗,那就是畸形的BTG部队,即“营战术群”。其实自俄乌冲突爆发后,关于BTG部队的战场表现和暴露出的种种缺点,就已经有各种各样的分析与讨论。因此,在这里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来看此事,即在15年前的俄格战争和9年前的乌东地区冲突中,初见雏形的BTG部队概念和建成后的BTG部队明明可以“大*四方”,但为何现在却不灵了呢?
在公路上集结的俄军大部队
回到15年前的俄格战争来看,当时的俄罗斯尚未组建起BTG部队,但在苏联解体前的阿富汗战争和接替初期爆发的车臣战争中,俄罗斯陆军就已经意识到传统的“军-师-团-营”型编制存在一些缺陷。这种为打大型正规战争而生的陆军部队编制,愈发难以适应多变性和突发性较强,对部队快速反应和快速机动能力要求极高的现代局部战争。为此,俄军曾在高加索地区探索性地组建了几个“机动群”,以反恐作战为主要任务,突出特点是部队编制较小、配属大量机动性较强的各类轮式装甲车,以及加强部分火炮支援力量。
“机动群”为大部队争取了时间
俄格战争爆发之时,3支“机动群”曾是俄军当时唯一被快速部署并投入作战的单位,它们有效迟滞了格军的攻势,还对格军预备队部队发起了进攻。而直到约5个小时后,俄军大部队——第58集团军的主力才陆续到达并展开全线进攻,并在5天内赢得胜利。此役充分显示出响应能力强、部署速度快的“机动群”优势巨大,也为俄军进一步探索并建设起BTG部队,乃至将陆军编制改为“集团军-旅-营”型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