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北海“淘金”。图源.NASA
1960年代正好处于冷战时期,严重缺油的西方国家无法向苏联购得石油。无计可施的西方国家转头到各自的殖民地获取石油,却因当时掀起了反殖民浪潮而失败。工业发展离不开石油,西方国家便陷入了“贫油”的窘境,当时的美国甚至还搞起了“石油配给票”,因此寻找新的石油资源成了西方国家们的头等大事。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英国便把目光重新投向了那片还未被全面开发的北海。
美国石油定量配给票。
但北海水域坐落在欧洲多国的专属经济区内,因此北海油田的划分成了一大难题。北海海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都是挪威和苏联有直接关系的地区,由于挪威担心苏联疑心其在北海进行石油勘探的目的是为了监视苏联海军在北海的动向,所以迟迟不敢贸然提出在北海进行海域划分和石油勘探活动。这就导致挪威政府总在划分北海油田的过程中向英国各种刁难,意图拖延北海石油的开采。缺油的英国实在坐不住了,在接受一定程度上的妥协后便匆匆获得了35%的北海油田控制权,其余大部分都在挪威手中,剩下的则归丹麦、荷兰等国所有。
为了能够尽快开采出北海的石油,英国开放了北海油田的勘探权,将自家位于北海三分之一的海域划分成960个区块,每个区块约259平方千米,通过招标的方式向全球的石油公司发放勘探许可证。然而就算英国政府作出了巨大的让步,各大石油企业却依然对开发北海油田兴致缺乏。招标结束后,只有大约40%的区域中标,其余的则完全无人问津。
更糟的是,几十家参与投标的公司在一段时间后迟迟无法打出一口油井,纷纷陷入了亏损的境地。尽管1965年英国石油公司的海宝石号钻油井平台曾发现过天然气的踪迹,但几个月后海宝石号就因技术问题而发生沉没意外,导致13人丧生。种种坏消息不断在油气市场蔓延,严重打击投资者们的信心。
英国石油公司(BP)后来也在北海发了财。图为BP的加油站。图源.wiki
就这样一直到1969年11月,参与勘探的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再也承受不起三千多万美元的亏损,打算打完最后一口油井后就结束在北海的勘探作业。但这次勘探总算捎来了喜讯,菲利普斯公司打的最后一口井正好就在挪威海域的埃克菲斯克油田的上方,经探明,该油田拥有石油储量2至3亿吨,天然气则有1072亿立方米。
在那之后,世界各地的石油公司纷纷进军北海,开启了北海油田勘探的黄金时期。从1970年代开始,在英国海域先后发现了布伦特、奥克、科莫兰特、派帕等油田;在挪威海域也发现了斯塔特福和埃斯彭等油田。丹麦、荷兰等国海域也发现了不少待开采的油田。新油田的发现,成功帮助西欧国家缓解因1973年阿拉伯国家的石油禁运所带来的石油短缺问题,而且基于西方国家拥有比阿拉伯国家较为先进的石油生产技术,所以生产出来的石油也得到了国际消费者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