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布尔萨,西亚边陲的丝绸之城。
布尔萨,西亚边陲的丝绸之城。
布尔萨,土耳其第四大城市,奥斯曼帝国的诞生地,厚重的历史、独特的建筑和浓厚的文化气息,让其在影响力和知名度上并不逊色于伊斯坦布尔。布尔萨少了伊斯坦布尔的惊艳、少了古希腊与古罗马的沧桑,但慢慢地欣赏、细细地品味,这里更像一座历史博物馆。
西亚边陲的丝绸之城
丝绸之路,古代最著名的商业贸易通道,是架起东西方思想与文化交流的桥梁。千百年以前,一批批驮着货物的骆驼商队从东方的中国出发,一路向西,翻越崇山峻岭,穿过戈壁沙漠,来到古丝绸之路临近终点的西亚城市——布尔萨,开启了长达几个世纪的贸易活动。
自公元6世纪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统治时,布尔萨人就已经掌握了丝绸制作的技艺,随后的几百年直到土耳其人在这里建都,布尔萨凭借丝绸贸易变得异常发达,有了“丝绸之城”的美誉。布尔萨建立丝绸纺织厂的最早记录是17世纪初,其数量及规模在19世纪达到顶峰。如今,布尔萨仍是土耳其纺织业中心,全国最大的纺织生产商厄兹迪莱克的总部。
除去历史因素,布尔萨丝绸业的发展离不开地理优势,马尔马拉海带来温和湿润的气候,乌卢山北麓的优渥土质滋养了桑树,喂养桑蚕足够多的养料,产量自然充足。遍地的桑树和果园,让布尔萨整座城市都充满了绿意。
科扎汗市场建于1491年,是奥斯曼苏丹巴耶塞特二世时期的丝绸生产和贸易中心。市场位于乌鲁卡米寺的后面,主要出售桑蚕和丝绸产品。每年夏天,都会有许多蚕农带着大包小包的蚕茧到这里售卖,周围的店铺还有各式各样的衣服和丝巾。在这里闲逛,看着来往的人群,仿佛回到了那个繁荣的年代。
丝绸客栈由奥斯曼第五任苏丹穆罕默德一世主导修建,既是丝绸之路上的商品交易场所,也是商旅休息的地方。客栈是一处由两层房屋围建而成的方形庭院,中间有一个喷泉。进入客栈,无论任何种族和国家的客商都能享受到相同的待遇,财产和人身安全能得到最好的保障。丝绸客栈的存在,是布尔萨作为东西方贸易枢纽的最好见证。
奥斯曼遗风下的布尔萨
布尔萨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到了拜占庭帝国统治时期的公元6世纪,城市已经成了西亚的军事重镇和丝绸贸易中心。13世纪,生活在中亚地区的游牧民族首领埃尔图鲁尔加齐带领族人迁至布尔萨附近,建立公国。13世纪80年代,他的儿子奥斯曼加齐接续王位,推翻拜占庭的统治,拉开了强大的奥斯曼帝国的序幕,并将布尔萨定为首都。
14世纪,奥尔汗加齐不断壮大奥斯曼帝国,尽管后来迁都至伊斯坦布尔,但布尔萨始终是公认的奥斯曼帝国的诞生地。2014年,布尔萨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中5个遗产建筑群在市区内,每个建筑群又包含寺院、浴室、医院、陵墓和学院等历史遗迹,涵盖了奥斯曼从建国到征服伊斯坦布尔的全部时间节点。
这些复合建筑群均建于奥斯曼帝国强盛时期,风格则继承了拜占庭建筑和安纳托利亚的塞尔柱建筑特点,又融合了中东地区的特色,形成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奥斯曼建筑风格。几乎所有的清真寺都有一众醒目的圆穹顶,主殿、院落和附属房间的圆穹顶在大小和高度上主次分明,平面呈“T”形分布。
布尔萨的寺院、陵墓、浴室的数量多到惊人,没走几步就能看见。15世纪初期的绿色清真寺,是奥斯曼建筑的巅峰之作。建筑得名源于内部镶嵌了大量的蓝绿色六边形瓷砖,有趣的是里面还有两个不大的、可以预报地震的滚动石柱。附近同样色调的还有陵墓、学院和食堂,统称绿色建筑群。布尔萨的一些建筑毁于1855年的大地震,虽然部分是重新修建的,但仍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无可替代的地位。
时光雕刻的古村
同布尔萨一起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还有十几公里外的朱马勒克兹克村,这座奥斯曼时期的古老村庄有700多年的历史,虽然经过漫长的岁月,但躲过了战争的侵袭,没有人为开发过的痕迹,古风古貌得以保存下来。
走进古镇,就像穿越回久远的中世纪,沧桑的百年老树,古香古色的奥斯曼样式老房子,院落里摆放的老物件,还有身着传统服饰的村民,一切都保持着最原始的状态。
中心广场通向四周有几条蜿蜒曲折的小路,上面铺满石子,凹凸不平,踏上去甚至还有些硌脚。随处可见被刷成蓝色、黄色的老房子,斑驳的墙面上布满岁月的痕迹,角落长出来的绿植和悬挂的国旗为古镇增添几分韵味。这里的每一砖每一瓦都是历史的沉淀,宛若时光雕刻。古镇村民仍然延续着传统的生活方式,路旁支起小摊儿,摆上自家制作的果酱、腌菜。临街的店铺卖着各种土特产、老物件和手工艺品,人来人往,好不热闹。
奥斯曼帝国荣耀下的布尔萨,犹如土耳其马尔马拉海的一颗明珠,历经沧海桑田也未在时间的尘埃中失去鲜活的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