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皇册封枢机主教(红衣主教)
在中国,我们通常将教宗称之为“教皇”。也就是说,教皇即教宗,是天主教的最高领袖,代表基督教的最高权威。
君主制是一种古老的政体,在社会早期普遍存在,在该体制下,国王是最高领袖,世袭传承、终身任期,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部分国家已经发生政体的转变,只有小部分国家至今仍保留君主制政体,如英国、西班牙、日本等,而且,国王大多是统而不治的“虚君”。
▲民主共和的潮流下,君主制国家屈指可数
那么,问题来了,在一个普遍信仰基督教的君主制国家中,就出现了两个最高领袖,即教皇与国王。
皇权与教权如果混乱,很容易造成极大的政治灾难,那么欧洲基督教国家中国王和教皇的关系是怎样的呢?这要从不同的历史阶段来分析。
一、国王主动向教皇示好
全世界的君主制国家,在最初期的时候,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流行“君权神授”的说法,即国王的权力来自于神的赐予。
公元前1世纪,罗马帝国成立,信奉胜利女神,国王亲自兼任最高祭司,实行“政教合一”。
4世纪晚期,随着基督教的兴起,罗马帝国逐渐废止对胜利女神的祭祀,转而独尊耶稣。教皇作为基督教的最高领袖,宣称自己是耶稣在人间的使者,逐步在民众间树立了强大的威信。
国王需要借助教皇的威信,来巩固自己的统治,于是,主动将最高祭司一职交给了教皇,实行“政教分离”。
此时,教皇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凌驾于国王之上,但并不干预政治活动。国王的权利笼罩上神的光环,可以更好的发挥,所以心甘情愿的被教皇压一头。教皇与国王彼此利用。
二、当教皇有了独立领地
8世纪中期,教皇的地位已经在欧洲诸国获得了普遍的认可,而他的老东家罗马帝国,却日渐衰败,邻近的伦巴底王国不断侵扰,严重威胁到教皇的安全和利益。于是,教皇不得不开始寻求新的合作伙伴,比较强大的法兰克王国,成为一个不错的选择。
▲蓝色部分为伦巴底王国最大疆域,橙色为东罗马(拜占庭)
当时的法兰克王国由宫相(宫廷总管)丕平把持朝政,他是一位野心勃勃的独裁者,早就绸缪发动政变推翻国王的政权,若是捆绑上教皇便能名正言顺。于是,两人一拍即合,结成盟友。很快,丕平在教皇的支持下,成功篡夺王位,建立加洛林王朝。
按理来说,教皇作为精神领袖不应该拥有土地,毕竟管理土地是各国国王的应尽职责。但丕平即位后,为了酬谢教皇,两次出兵攻打伦巴德王国,并将占领的一部分土地送给教皇,史称“丕平献土”。
从此以后,教皇拥有大片的独立领地,逐渐形成了一个主权国家,被称为“教皇国”。
▲教皇国领土
此时,教皇不仅是所有信奉基督教国家的精神领袖,也是自己统治国家的实际元首,又有加洛林王朝的鼎力相助,开始参与到政治活动中,并且逐步扩大干预范围,权利盛极一时。
三、教皇的巅峰时期
其后,伊斯兰教在地中海东岸迅速发展起来,原本属于基督教的圣地耶路撒冷,落入了伊斯兰教手中,这严重阻碍了基督教想要建立世界教会的企图。
眼看着“娘家”被伊斯兰世界一步步的侵蚀,11世纪到13世纪这200年间,在教皇的号召之下,多个欧洲基督教国家联手,对地中海东岸的国家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军事袭击,前后共计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