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贝鲁特?
贝鲁特是黎巴嫩的首都,早在公元前15世纪,这里就出现了城邦。在古叙利亚语和腓尼基语中,贝鲁特意为“多井之城”,因为这里本来缺乏淡水,而为了找到水源,当地人挖掘了众多水井,城市才逐渐发展起来,毕竟贝鲁特还是在地中海岸的山脚下,城市水源并非无米之炊。
但即便解决了水的问题,狭小的土地也限制了其发展,所以贝鲁特选择走入地中海,在它曲折的海岸线上,有20多个半月形的海湾,十分便利于商业贸易。故而也成为腓尼基人走向整个地中海的数个商业城市之一。
除了希腊人,腓尼基人同样活跃于早期地中海
同样建立了广阔的殖民地和商业网络
腓尼基海岸的西顿、提尔、贝鲁特都是历史名城了▼
而从贝鲁特再向东去,就是高耸的黎巴嫩山脉。这是黎巴嫩陆地板块中最重要的地标,在山的东(贝卡河谷)西(地中海沿岸),人们有着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山谷纵横的黎巴嫩山本身,也成为了一些小众族群的躲藏地。
一山之隔,西边的水源就比东边要多得多
人口也城市也是
(底图:shutterstock)▼
这样的地理构造,使得小小的黎巴嫩成为了一个非常复杂的国家,全国共认的教派有大大小小18个,包括伊斯兰教逊尼派、什叶派、基督教马龙派、希腊正教派、亚美尼亚使徒派等等。但与其说黎巴嫩是宗教多,不如说是多元的地理环境能够保护更多元的族群文化,并且会通过教派来强化彼此的差异。
在一个没有多数派的国家
怎么搞多数民主?▼
域外大国,比如曾经喜欢强调黎巴嫩属于“大叙利亚”的叙利亚,也对这个国家东部的人群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境内境外势力的层层分割,使得黎巴嫩几乎找不到一个天然的中心,贝鲁特也只是一个最不差的选择。当代黎巴嫩人对贝鲁特的认可,或许原因和数千年前的腓尼基人没有什么区别——它仍然拥有着东地中海良港的地位,并且从19世纪后半叶开始拥有了现代化的公路、铁路系统(由奥斯曼帝国主导的基础建设,联通帝国重镇大马士革),作为地区中心比境内任何城市都顺理成章。
更何况定居贝鲁特的基督徒创办了大量企业,控制着叙利亚和欧洲的诸多过境贸易。1948年以色列出现后,阿拉伯各国富翁的巨额财富不断涌向贝鲁特银行,在经济上也有明显的优势。
然而,真正选择了贝鲁特的却不是黎巴嫩人,而是法国人。毕竟黎巴嫩这个“拼盘国家”本来就不是一个自然概念,想让刚才提到的那些环绕着黎巴嫩山脉分布的族群达成共识几乎是不可能的。想让这个国家成型,殖民列强在撤退之前就需要做出一个合理的安排。
可能粗略分为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人口五五开
但沿海人口显然控制更多的资源和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