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和整个黎巴嫩国家一样,首都贝鲁特市民也生活在极不安定和相互割裂的环境之中。
二战后,贝鲁特城就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以大马士革路为分界线的东城区居住着基督教马龙派、希腊天主教派和亚美尼亚天主教、小部分什叶派等居民,西城区则住着逊尼派和大部分什叶派。这些教派力量都有自身的武装和政治经济利益。
表现在经济上来说,贝鲁特山区居民常把产品运往东城,海岸地区则把货物运往西城,若出现偷运现象,便会被各教派没收。什叶派与逊尼派民兵,还有基督教势力都在本地居民的支持下不断削弱着合法政府的治理能力,以至于个别区域成为三不管地区,相信此次事故的发生地也有这方面因素。
士兵总是出现在民众生活中,表面上看是保护安全
但背后却是随时有可能发生的
爆炸,袭击,枪击等交火事件,令人担忧
(图片:Diego Fiore / Shutterstock)▼
相互割裂的经济环境更加强化了政治层面的相互对立。于是,在外部力量积极支持各自教派代理人的大背景下,贝鲁特各教派之间经常发生摩擦和冲突,以长达十几年的大规模内战为高峰。
除了国内的枪支
还有国外的大炮
(图片:Ron Garrison / Wikipedia)▼
在多年动荡之中,很多贝鲁特青年走向两个极端。有些青年放弃学业和家庭,投身于你死我活的教派冲突之中,有些青年则悲观绝望,沉溺于麻醉品和赌博之中无法自拔。而居民的生活也极不安定,住宅遭抢劫、被另一教派霸占的现象层出不穷,大量难民和无家可归的人流落街头,很多人无奈之下只能从事犯罪活动,中东小巴黎的珠光逐渐变得暗淡。
常年的战乱让黎巴嫩人的生活颠沛流离
经济危机和腐败又破坏了好不容易安定下来的局面
(图片:Hiba Al Kallas / Shutterstock.com)▼
现实主义者很清楚,“妥协”两个字在贝鲁特十分关键。
90年代之后,由于政治上的妥协开始出现,黎巴嫩社会不断走向平稳,经济也再次腾飞。
一个重要因素是全球范围内众多富有的黎巴嫩侨民的帮助,黎巴嫩人善于经商,也富有爱国精神。只1995年,贝鲁特市内就兴建上百家黎巴嫩人投资的商场。即使大楼被毁,新的商业楼也会重新规划建造出来。
独立之后的黎巴嫩并没有多少安宁时光
投资也有很大的风险,
但他们想要把祖国建设的更好的愿景从来没有停止
(图片:Sun_Shine / Shutterstoc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