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觉,在咱们国家,做人挺难,有时候左右为难。
比如,在社会上要评价一个人,如果说某人“心眼儿太多”,明显此话含有贬义;可反过来,如果说他“缺心眼儿”,也不是什么好话。
你说说,你是想做个“心眼多”的人呢?还是做个“缺心眼”的人?假若两者都不做,就做“心眼不多也不少的人”,且不说分寸难以拿捏,即便拿捏的好,恐怕又有人说你“圆滑”、“世故”,你说说,是不是做人左右为难?
再如,在单位上,开会或其他人向你征求意见,你如果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会说你“锋芒毕露”,你如果轻描淡写,闪烁其词,又会说你“城府太深”。到底该怎么做,是不是左右为难?
同样,在一些场合,你的发言或表现精彩,有人会说你“出风头”(别忘了,中国历来有: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堤高于岸,水必湍之的古训。),可太差了,又有会人说你“平庸”、“窝囊”,你说,是不是左右为难?
反之,听取领导谈话,也有学问,你得体会领导的感受。最好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对于他所讲,当装作偶有不懂之处,太不懂被看轻,太懂了被厌恶。偶有不懂之处,彼此最为合宜。”道理不复杂,完全不懂,显着自己太弱智,丢自己的面子;完全都懂,显着领导不高明,丢领导的面子,所以“偶有不懂之处”,才会都有面子。可见,在单位,做人也够难的。
还有,在家庭里。我们教育孩子,一方面让他们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另一方面,又让他“少管闲事”“自扫门前雪,少管他人瓦上霜”,那要是遇到拦路抢劫的,我们的孩子该怎么办呢?是不是左右为难。
分析咱们国人做人难的原因,我认为与两个因素有关。
一个是“中庸之道”之影响,中国是受“中庸之道”影响颇深的国家。中庸,即不偏不倚,取道折中。在此影响下,做人既得考虑耿直,又得考虑“世故”;既得讲原则,又得讲灵活;既得考虑脸皮,又得考虑肚皮;
既得讲节约,又得讲排场;既想知足常乐,又想一夜暴富;既好见义勇为,又好明哲保身;既要“只争朝夕”,又要“慢慢来”,不一而足。是中国人两面派吗?也不是,是“中庸之道”影响使然。
“中庸之道”教育我们:不骑马、不骑牛,骑着毛驴走中游。这样稳当、保险,也不吃大亏。
还有“出头的橼子先烂”,“人怕出名猪怕壮”。因为你太出头或出名了,别人怎么办?就会有人不平衡。只有大家平起平坐,才会相安无事。
所以,评先进,轮流坐庄,获得奖金,大家一起搓一顿,你好、我好,都好。故而,在中国,不缺唯唯诺诺之辈,庸庸碌碌之人。缺的是勇于改革、创新之先锋。(这样的人,常被当做“异类”对待。)
其二,中国人做人是给外人看的。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戏如人生”,也就是说,做人如演戏。“观众”说你好,你才好。说你不好,你就得“下去”。好与不好的评判权,在“观众”手里。
所以,中国人做人,并不完全做给自己看的,多是做给别人看的;并不是完全凭自己的感受如何,而是去看看别人的感受如何。
如出门,先梳洗打扮一番,目的是给别人“看”。再如,梁山好汉做人的标准“莫叫天下人见笑”,都是做给别人看的。正因为如此,所以难免台上台下不一样,会上会下不一样,屋里屋外不一样,人前人后不一样。
嘴里喊着最痛恨腐败,但遇到事,总想着走门子、托关系;嘴里喊着最恨公款吃喝,可又有几人真正拒绝过公款宴请。这都缘于“做给外人看”,当他人看不到时,做法又有不同。
虽然说着不在乎荣誉,可真先进要是给了别人,难免又不服气闹意见。虽然说着乐于奉献,但有时也会在收入上“较真”。
总之,在中国做人真的挺难的,但难归难,人还得做。我认为,无论什么情况,都要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堂堂正正做人,本本分分做事。相信只要坚持这个原则,做人或许也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