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与败酱草都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之效。
不同之处在于:蒲公英还有散结、清利湿热之功。
蒲公英,味甘,性微寒。归胃、肝经。
这里用蒲公英不仅仅是为了加强败酱草清热解毒消痈之功,还取其散结、去湿热之效。
消化性溃疡形成之初,患者往往有长期进食辛辣、刺激肥甘厚味的习惯,但是湿热蕴结在肠胃,久病湿热凝结,侵蚀胃粘膜,最终形成胃或十二指肠溃疡。
这里用蒲公英,如同上一篇文章提到用僵蚕散息肉的痰湿瘀结,在用法上,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同之处在于:僵蚕散痰瘀互结,蒲公英散湿热凝结。
如《本草备要》云:蒲公英,化热毒,解食毒,消肿核,亦为通淋要品。
所以,本病运用蒲公英,不仅仅是为了加强败酱草清热解毒消痈之功,还取其散湿热凝结之用,以解消化性溃疡由于饮食不节所致的湿热凝结这一病机。
清热消痈,化痰散结,甘润:川贝母。川贝母,味甘苦,性微寒,归肺、心经。
有清热、消痈、化痰、润肺止咳之功。
这里用川贝母不是简单的加强败酱草和蒲公英的清热解毒消痈之功,更不是单纯的加强蒲公英的散结之效。
讲川贝母之前,先了解另外一个药浙贝母:
川贝母和浙贝母虽然都有清热化痰,止咳,散结消痈之功。
不同之处在于:
川贝母苦寒之性不如浙贝母。
此外,川贝母还有甘润之性,这也就是为什么久咳燥咳之时,我们会用川贝母润肺以止咳。
与败酱草和蒲公英相比,川贝母还有化痰之功,结合川贝母清热、消痈、散结、化痰、润肺这些功效,这里用川贝母的目的不言而喻:
如《本草备要》记载:唐时有人膊上生疮如人面,用贝母,疮乃颦眉,灌之数日,成痂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