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贾的含义是什么意思,贾商读gu还是jia

首页 > 国学 > 作者:YD1662023-04-18 02:35:53

第十八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开幕现场。河北日报资料片

杂技:“走四方”到“台中央”

2021年10月8日,吴桥杂技大世界,“吹破天”剧场。

剧场内,传出悦耳的旋律。仔细看,演奏者不是用嘴,而是用鼻子在吹奏。

幽默滑稽的表情,赢得观众喝彩不断,赞叹“吴桥杂技有绝活儿”。

“吹破天”表演者何树森出自五代吹奏世家,他的表演将民间吹奏乐与杂技、杂耍、口技、东北二人转等民间艺术融为一体。

吴桥,中国杂技之乡。和沧州武术一样,吴桥杂技也是在大运河滋养下走向繁荣的民间艺术文化。

吴桥杂技表演艺术历史悠久。

在吴桥县小马厂村出土的南北朝封氏之墓壁画中,就有蝎子爬、肚顶、倒立、马术等杂技表演,这个家族定居在沧州吴桥、景县一带,可见杂技艺术1500多年前在这里已经很受欢迎。

不过,最初吴桥人演练杂技,并不是出于对艺术的爱好,而是学习谋生的技能。

吴桥位于黄河下游,西有大运河,东临四女寺河,河道摆动,水患频发,土地盐碱化,农耕难以养活当地人口,于是许多人选择练习杂技,卖艺糊口,浪迹江湖。

吴桥杂技影响力走出沧州,扩展到全国,是在元朝之后,特别是明清时期。对此起到促进作用的因素,无疑要有大运河的水上商路。

“小小铜锣圆悠悠,学套把戏江湖走。南京收了南京去,北京收了北京游。南北二京都不收,条河两岸度春秋。”

这是流传在吴桥杂技艺人中的一首著名“锣歌”,歌中的“条河”,就是大运河。

杂技表演,贵在有人气。运河商路上的城镇、码头,人流量很大,正是杂技表演的绝佳场所。

明清时期,吴桥杂技艺人主要的表演场所是运河两岸的大小城镇,北上有较大的码头连镇、东光、泊头、沧州、天津,南下是山东德州、济南、临清,直至扬州、杭州。

清代京杭大运河上商业繁荣的“杂八地”,如北京天桥、天津三不管、南京夫子庙等,都是吴桥杂技艺人会聚的地方,江湖上有“没有吴桥不成班”的说法。

吴桥杂技的兴盛发展,大运河功不可没。如果没有大运河经济带的存在,杂技这项民间技艺很难生存,更难吸引这么多吴桥人从事这一行当。

清代,也是近现代沧州杂技节目定型的时期。当时,吴桥的杂技已有技巧、驯兽、口技、魔术等六个门类的约200个表演节目。

但习惯了闯荡江湖的吴桥杂技艺人不满足于此,他们远涉重洋,最终推动中国杂技走向世界。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位杂技艺人不能不说——孙福有。

2021年6月19日,沧州吴桥,孙龙村。

在村东头路北,有一座与周围民居迥然不同的西式灰色小洋楼,罗马圆柱,拱门尖窗,门楣雕刻图案,房檐上有瓶形栏杆,三面木制回廊,小楼一派俄式建筑风格。

它的主人,是吴桥著名的杂技艺人孙福有。

1904年,孙福有的杂技班受俄国一家马戏团之邀,到莫斯科演出。1921年6月,在俄国、印度等国巡演多年的孙福有回国创建了中国第一家马戏团——中华国术马戏团。

到1928年,中华国术马戏团已享誉国内外,团队也达到了空前规模:有演职人员120多人,演出节目50多个,大象10头,狮虎马猴50多只(匹),两台发电机和14辆汽车。当时用火车运输这些道具装备,一次要16节车皮。

这家马戏团建立更大的意义还在于,它改变了数百年来吴桥杂技表演传统的“撂摊儿”形式,转为像欧洲马戏团一样搭建演出大棚,并为杂技艺人加装了保险绳。

演出大棚和保险绳的发明,使中国杂技从“撂摊儿”演出的街头艺术,转为内涵更为丰富、体系更为完整的舞台艺术,推动了中国杂技艺术从“走四方”到“台中央”的现代化转型。孙福有因此也被称为“现代杂技之父”。

2021年9月28日,石家庄,河北艺术中心。

第十八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开幕,来自17个国家杂技艺术家的35个杂技魔术节目同台竞技,共逐“金狮奖”。

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创办于1987年,每两年举办一届,已经成为中国杂技艺术领域举办历史最长、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国家级艺术赛事。

世界杂技看中国,中国杂技看吴桥。2006年,吴桥杂技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虽然大运河商路已经不再是杂技艺人巡演的载体,但吴桥杂技的传承发展一直没有中断,如今已经形成成熟的现代商业演艺体系,并成为我国与世界各地合作交流的文化桥梁。

商贾的含义是什么意思,贾商读gu还是jia(13)

西河大鼓艺人通过网络直播形式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北日报资料片

曲艺:商路即是传艺路

2020年8月31日,沧州沧县文化馆,“古韵书场”。

鼓声阵阵,木板响起。深情的鼓弦乐,浑厚粗犷的唱腔,似说似唱、似叙似述,把观众带进木板大鼓的独特韵味里。

木板大鼓,是沧县地方曲艺文化形式。从2001年第一届“古韵书场”举办至今,十几年从没间断。与往年不同,为防控疫情,这一届“古韵书场”通过线上视频的形式和观众见面。

木板大鼓形成于明代中后期,距今已有400多年,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沧县志》记载:“江湖大鼓(木板大鼓)风行一时,其声韵顿挫淋漓,足表燕赵慷慨悲歌之声。”

数百年里,木板大鼓浑厚粗犷、狂放苍凉的声腔,伴随着运河之水传播南北。

清代的木板大鼓艺人,大多沿着运河跑码头卖艺。一副木板、一架大鼓、一把三弦,布褡裢肩上一搭,搭乘运河船只,北上南下,一路说唱。

在北方大鼓艺术中,木板大鼓是较早期的传统曲艺之一。它的唱腔、曲调被西河大鼓、京韵大鼓等所吸收,也被称为“京韵大鼓的母根”。

事实上,清代,在运河两岸流行的曲艺形式繁多,仅沧州一地,就有沧县木板大鼓、河间西河大鼓、河间皮影戏、沧州落子、青县哈哈腔等多个曲艺种类。

商路即艺路,不仅大运河商路带动了地方曲艺的南北传播,河北一些地方曲种,还沿着陆路商路,传播到东北地区。

2021年7月16日,唐山乐亭。

60岁的乐亭大鼓爱好者王仁东通过手机“快手”收看“张旭武—乐亭大鼓”直播间欣赏乐亭大鼓《呼家将》。

张旭武,是乐亭大鼓的省级传承人。他在“快手”的粉丝量大约9.3万人。他的粉丝除了唐山本地人较多外,还有来自辽宁、吉林、黑龙江的粉丝。

乐亭大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清代咸丰年间创立于乐亭县,是我国北方较有代表性的曲艺鼓书,流传于京、津、冀及东北三省广大地区。

乐亭大鼓在东北的流行,与清代到民国初期乐亭商帮闯关东直接相关。乐亭大鼓艺人随着商帮,沿着商路,将这种曲艺形式带到东北。

民国初年,闯关东的乐亭商帮“京东第一家”刘家经常请乐亭大鼓的说唱艺人到东北刘家的商号说书。他们出关以后,到锦州、沈阳、通辽、开原、长春、哈尔滨等地说书,不但使刘家商号的人们大饱眼福,还在当地产生了极大的反响。

当地艺人向乐亭大鼓艺人学唱,乐亭大鼓艺人就在当地收徒。后来流行于辽宁的辽南大鼓,就是在乐亭大鼓基础上,吸收了辽南民歌及其他曲艺形成的。

目前,乐亭县拥有专业及业余乐亭大鼓艺人200多名,每年在乐亭及周边各县完成营业性演出20000余场。

这种传统的曲艺形式,经过当地艺人的再创新,发展出对口大鼓、群口大鼓、情景大鼓剧等多种形式,通过互联网等新渠道传播,依然具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2021年9月10日,邯郸武安,活水乡楼上村。

巍巍太行,戏韵楼上。这座仅有300余户的小村庄,处处流露出“平调落子”戏曲味。

平调落子戏曲博物馆、平调落子传习所、戏院、戏曲茶社……就连村里的街道、广场也以平调落子戏曲元素来命名,平调落子博物馆前的街道名为“端花”——取自一出著名的落子小戏。

楼上村,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安平调落子的主要传承地之一,村里有一家几十年没有间断的武安平调落子剧团,至今仍活跃在十里八乡。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武安落子的合称。

武安作为一个县级城市能同时拥有两个剧种,这在全国都是非常罕见的。因此,武安也有“地方戏曲之乡”之称。

“武安平调落子广泛流传于我省南部邯郸、邢台等地,但很多戏迷可能不知道,历史上武安戏曲艺术发育过程中,武安商人起到了关键作用。”安秋生说。

“南绸北药”,武安商帮在明清、民国时期的足迹北至东北,南到江南,外来的戏曲艺术也随着商路、商帮来到武安,与武安地方曲艺交流融合。

武安平调,最初就是在外地经商的武安人带回来的“舶来品”。

平调落子起源于清代中叶,距今已经有200多年历史,是由流行于河南北部的梆子戏演变而来的。

“往来江浙一带的武安绸布商人,也把江浙戏曲经典剧目引入武安。如《天仙配》《桃花庵》《两狼山》等,其中《天仙配》与黄梅戏同名剧目的故事梗概大致相同。”安秋生说。

商路上的曲艺交流有来有往。武安商人也把本地的曲艺形式,通过商路带到了经营地,吉林“通化落子”就是在这种交流中诞生的。

武安落子最初是由武安一带民间所流行的“花唱”发展而来,落子说唱交织,载歌载舞,具有浓厚的武安乡土气息。

“武安商人到东北贩运药材,同时也把自身喜欢的‘花唱’小戏带到东北。它与当地的艺术形式结合,形成了新的艺术曲种、武安落子姊妹花——吉林‘通化落子’。”安秋生说。

不仅是木板大鼓、乐亭大鼓、武安平调落子等曲艺、小戏,河北更知名的戏曲曲种如河北梆子、评剧等,在形成、传播过程中也深受河北境内运河商路、陆路商道的影响。河北戏曲的独特魅力,我们将在后续报道中为大家呈现。 (采访/河北日报记者 袁伟华 李冬云 朱艳冰 王思达 执笔/河北日报记者 袁伟华 李冬云 王思达)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

上一页1234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