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证我们可以在东汉许慎编撰的《说文》中找到,里面解释这个字是这样的:
葑,须从也。从艸,封声。字亦作蘴、作菘。
《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字典,权威性是不用质疑的。
种种迹象表明,白菜在远古时期就已经非常普通,因为普通,记载的条目并不多,我们再向下找的话,就到魏晋南北朝了,这也是为什么在上面说有明确的记载并不早的原因。
像是一些别的菜,早在春秋战国、秦汉就有不少记录,而白菜除了在《诗经》中语焉不详的出现外,直接就跳到了魏晋南北朝。
二、魏晋到唐,关于记载魏晋南北朝特别的诡异。一方面,这时期处于大乱,学者们动不动就谈虚论玄。但另一方面又出了很多名士,大多狂妄有才。这些人借志怪小说描写心中所想,所以这时期出了太多的志怪小说,甚至有些历史记载也用志怪笔记体来呈现。但另一方面,又出了不少的严肃科学书籍,比如《物理论》。
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个最显著的特点还是大多数的东西都入志怪小说。不过要说明的是,在生活方面,水果入志怪小说的最多,蔬菜类的很少见,比如白菜就没有。蔬菜大多出现在一些个人传里。
晋时张勃编撰的《吴录》中记载:
陆逊、诸葛瑾攻襄阳,逊遣亲人韩扁赍表奉报,扁还遇抄。瑾闻之,欲急去。逊方催人种豆、菘,与诸将围棋,以示閒暇。
这段话其实挺有意思的,透露出来的信息却说明,白菜在那个时候非常的普通,而且容易栽种。如此普通又容易栽种的菜,自然要被一些名士看中,比如说一些人甘愿贫穷时,就会被写到。
南朝梁时萧子显编撰的《南齐书·武陵昭王传 》中这样记载:
尚书令王俭诣晔,晔留俭设食,柈中菘菜而已。
此外,我们查找诗词的话,会发现两汉乐府没有关于菘的记载,最早的出现在南北朝,而且仅此一首。在种植方面,我们在这时期查不到记载,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记载了很多农作物、水果的栽种方法,但关于这个的记载非常简单,而且还不是特意写的。《齐民要术·蔓菁》中是这样说的:
种菘、芦菔法,与芜菁同。
到了唐朝时,记载的体裁多了起来,比如有正史文献,也有诗词。但不管正史和诗词,只要写到菘,必定是写人高风亮节,要不然就是甘于贫穷,再一次证明那时候的普通程度,是大众都食用的一种菜。
李延寿在《南史·隐逸传》中记载:
范元琰,家贫,唯以园蔬为业。尝出行,见人盗其菘,元琰遽退走。母问其故,具以实答,母问盗者为谁,答曰:向所以退,畏其愧耻,今启其名,愿不泄也,于是母子秘之。
这里看似写了一个偷盗事件,但却说这个人的德行很好。
所以,直到唐朝时,白菜仍然叫做菘,是大众都食用的一种普通菜。白菜名字的改变是在宋朝。
三、宋明以后,关于种植其实,以前的菘一直都是青色的,跟我们现在食用的不太一样,唐朝末年培育出了跟现在类似的白菘,但名字并没有变化。经过五代十国的大乱,到宋朝重新归于稳定后,很多农作物在这个时候得到了大力发展,当然也包括全民食用的白菘,那名字也要改了,最早改这个名字的人是苏颂,他在《本草图经》中是这样说的:
扬州一种菘,叶圆而大,啖之无渣,绝胜他土者,此所谓白菜。
在北宋神宗时任过尚书左丞的陆佃在《埤雅》中介绍了白菜为什么在古时候叫菘:
菘,凌冬晚凋,四时常见,有松之操,故曰菘,今俗谓之白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