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子古诗五首,柿叶翻时独悼亡,李商隐的最感人
秋天的许多水果都有下火清凉的作用,比如梨子,柚子。
那么说起柿子,很多人都记得那种如流蜜的滋味。传统成熟的柿子,上市时间不长,原因是成熟后,极其容易破皮,不耐储藏。
古代城市的人,吃柿子另有一种方法,就是将青柿子买回,放在米缸里,插上一两根竹签,米缸里的温度可以慢慢催熟柿子,有句俗语,叫作“柿子拣软的捏”,形容职场或者人际之间的拜高踩低。成熟的柿子金红或者金黄,柔软多汁,且如流蜜,有很好的清凉解燥的效果。古人在采集收藏柿子的时候,发现柿子在风干之后,呈现琥珀色,表面会有霜样的粉末生成,这倒不是霉烂,是柿子的糖分析出,在表面结晶,柿霜是很好的治疗咳喘清肺的药食两用的物质。
有时候寒冷干燥的季节,人们会思慕风*柿子柿霜,带给人的那种凉润。
柿子树原产中国,南北都有,先秦时代,就列为重要的田园山林树木。柿子树高大坚实,舒展长寿。周朝的礼记内则,则谈到了柿树,“柿,瓜,桃,李,梅,杏,楂,梨,姜。“是古中原地带家常利用的果树。
汉朝汉武帝上林苑,也种植有柿子树,当然主要的作用,是果实甜美。
实际对柿子树的利用,远远不只是果实。
柿子树木坚硬巨大,是建筑舟车的良好建材。
三国晚期,晋国攻打吴国,需要战船,就砍伐上游的柿树林,巨大的柿木,沿江而下,吴国的太守捞起柿木,对吴王说,这是晋国要攻打我们的征兆。可惜吴王听不进去。
唐朝李商隐用”敌国军营漂木柿“来讽刺吴国皇帝的昏聩。
可以知道,柿树造船,历史悠久。
”太谷石榴,木滋之最。
肤如凝脂,汁如清濑。
江南都蔗,张掖丰柿。
三巴黄甘,瓜州素柰。
凡此数品,殊美绝快。
渴者所思,铭之裳带。“西晋 · 张载 诗
三国归晋之后,有着短暂的太平,当时人们秋天最喜欢的水果是什么?
山西太古山的石榴,江南一带的甘蔗,甘肃的柿子,四川的柑橘,江南的花红苹果。
他说,就这五种水果,是最美最可口的自然馈赠。吃了还回味尤新,怕自己忘记产地,就写在衣服里,怀揣着。
大约是遇见什么地方来人,都要打听一番,看自己能不能有口福。
这里有个重点,就是当时甘肃张掖盛产柿子。北方的柿子,甜分更大。
当然也客观说明当时有一段时间的太平,至少四方物产,都能到达首都。
到了唐朝,长安郊区多有柿树。
《新唐书》《文艺传·郑虔传》:“虔善图山水,好书,常苦无纸。于是慈恩寺贮柿叶数屋,遂往日取叶肄书,岁久殆遍。”
郑虔天宝年间的著名画家,他喜欢画画,但是当时纸还是一种高贵的文字载体,在习作期间,需要大量练笔的纸,这点,有过学毛笔字的人,都有体会,常常用旧报纸练习。但是唐朝,是没有报纸和旧报纸的。于是他住在慈恩寺,就收集秋天的柿树叶,在上面写诗作画。他收集了几屋子的柿叶,几年下来,每片叶子,都有题诗和画。
实际唐朝用树叶写诗,不是郑虔一人,在全民爱诗的氛围里,红叶题诗,桐叶留诗,芭蕉写诗,是一种常态。因为当时纸张贵啊。
只不过郑虔的刻苦和后来的名声成正比。所以柿叶书,成为秋天的一个典故。
”野桥秋水落,江阁暝烟微。
白日又欲午,高人犹未归。
青林依古塔,虚馆静柴扉。
坐久思题字,翻怜柿叶稀。“ 唐 · 戴叔伦 过龙湾五王阁访友人不遇
中晚唐时期的戴叔伦,很可能听说了柿叶题诗的典故。
清秋时节,他去野外山林寻访友人,一早晨兴高采烈的出门,看见了野桥秋水的景色。
结果,他去的时候,朋友不在,听说中午就回来,于是他就在友人的住所处流连。
好个秋天秋景,树林古塔,小路柴扉。
而且朋友的门也开着,显示他出行不远,随时回来。
等待朋友的戴叔伦,百无聊奈,诗兴大发,准备也在柿叶上题诗一首,结果看到的是什么呢?满树火红的柿子,柿子叶不多,衬托在蓝天阳光下,景色已经极其美,连那柿子树的叶子,也恰恰不多不少。所见即绝好的诗,就不需要他画蛇添足了。
戴叔伦这首诗,有着典型的蕴藉唐风。因为他无一字谈到柿子,但是,比诗还美的,就是挂在树上的累累秋柿,让你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