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依山尽中尽的含义,白日依山尽的最新解释

首页 > 国学 > 作者:YD1662023-04-18 05:13:27

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朝诗人王之涣所写的《登鹳雀楼》,是一首千古绝句,既通俗易懂,又寓意深远,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诗的前两句是写实。“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气象万千,磅礴震撼;“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现象,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白日依山尽中尽的含义,白日依山尽的最新解释(1)

对《登鹳雀楼》这首诗的评价几乎没有任何歧义,只见过一个老先生对“白日”提出过异议,认为“白日”是早上的太阳。这显然同“依山尽”相悖,不足以引起学界的讨论,没多久此说便销声匿迹了。

我对“白日”持有自己的看法。

“白日”肯定是落日无疑,只是“依山尽”时的太阳一般为红色,那为什么王之涣不写“红日”而写成“白日”呢?什么条件下落日才呈现出白色的呢?经过观察,凡是半阴不晴、晦暝阴霾且有微风的天气,落日才变成“白日”。不相信的话,可以留意观察,肯定此论不虚。

有人可能提出这样一个论点,“白日”是名词,专指太阳,这在古诗词中是很常见的。比如曹植《赠徐干诗》中曾写道“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阮籍《咏怀诗》中的“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中的“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在魏晋文化中,白日被赋予了特殊的审美意义,强调的是日丽中天、光芒闪耀的情形,所以这一说法十分普遍。到了唐诗中,这一意象被继承下来了,所以很多唐诗也都用到了它。但对“依山尽”时的夕阳则另有用法,都强调的是红色。如杨慎的《临江仙》“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张耒的《和周廉彦》“新月已生飞鸟外,落霞更在夕阳西”;元稹《送卢戡》“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

把夕阳喻作“白日”则很少见,王之涣就是如此运用,且流传千古。这和王之涣当时所处的境遇有很大的关系。

王之涣是山西晋南绛州人,性格好爽,为人热情仗义。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天宝元年(742年),复补文安郡文安县尉,不久即去世,享年五十五岁。

这首诗是王之涣在弃官回乡时所作。遭人诬陷,弃官漫游,心绪自然不会太好。这天,诗人来到久负盛名的鹳雀楼,时值落日西下,空中半阴半晴,伴随着小风,晦暝阴霾的天气给人以压抑的感觉。

王之涣的仕途刚受挫折,但他生性阔达,乐观豪爽,登上耸入云霄的鹳雀楼,微风过处,消沉郁闷之情一扫而光。西望夕阳,呈现出乳白色的光焰,正依着山峦缓缓下落;回头向东瞭去,一条黄河奔腾咆哮逶迤折向东流。诗人为这大气磅礴、景色壮丽的大自然所陶醉,不由得诗兴大发,吟诵出了一首千古绝唱——《登鹳雀楼》。

王之涣没有受自身境遇的感染,按实际情形有意把落日写为白日,暗喻自己宦海前途没有希望,如同这晦暝阴霾天气中的夕阳,短暂为白日,终归是红日,一定是晚霞满天,明天升起的肯定是光焰万丈的中天丽日。人生就像登这鹳雀楼,只有登到更高的层级,才能享尽大自然的壮美景色,实现人生的宏图抱负。

所以,王之涣尽管官场不如意,但他逆境中不气馁,艰难中不自弃,仍然情绪饱满的写出了这篇旷世之作。《登鹳雀楼》的意境优美,格调隽永醇厚,气势澎湃有力,向世人传达出的是达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积极进取的乐观主义精神,成为名传千古的不朽名篇。

窃以为,这样解释“白日”,才能对作品有更深层次的感悟和完整的理解。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