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老话有这么个说法叫做“出了五服就不是亲戚”,不知道大家是否听过这样一句话,这“五服”到底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出了五服就不算亲戚了呢?
“五服”到底指的是什么?
“五服”这个说法在农村比较常见,人们为了弄清楚家族内部人与人之间的亲近疏远关系,而得来得“五服”。五服原是指五种不同等级的丧服,后来大多用以指代和自己有不同亲疏等级血缘关系的人,并不是指上下五辈人。在古代五服是指的有人去世了亲属穿的五种孝服,并不是说出了五服了就不是亲戚了,在古代只要是一个祖宗的都可以去祠堂拜祖宗的多少代都是一家人,“五服”具体包含哪些人,各个朝代、各个地方都不尽相同,岂能一概而论!
五服是指横向联系的族亲,而不是上下关系,上下单传多少辈人也出不服的关系。总之,一爷之孙不算服,往下横向弟兄才算服,以此类推,各行分枝论几服。五服之内不叫亲戚叫家族或一家子。从老爷爷,爷爷,父亲到儿子(也就是重孙)这一代才是一服。也就是说一个老爷爷,老奶奶的人才在一服上,这一代人的儿子在二服上,以此类推至到五服。五服为什么不亲,其实按血缘关系来说,出了五服也是亲戚关系,只不过过了五服大家就应对远了些,五服也就是五世同堂的意思,也就是五代人。五服是二十五辈是正确的,因为五百年前是一家,一般家谱是五言诗,一句就是一服(复),
首先弄清楚说出不出五服是什么意思? 这是说两个人的关系,第一,这两个人不能是嫡系祖先与自己嫡亲子孙的关系,就是说一个是另一个的十八代嫡亲祖宗,也不能谈几服的问题,第二,两个人有共同的祖宗, 如果两个人同辈,以这两个人算起,数到他们的共同祖宗,如果没有超过5代,那就说明,两个人没有出5服。 如果两个人不是同辈,以辈分低的算起,向上数到共同的祖宗,也是不超过5代的,说明两个人也没有出五服!否则,就是出五服了。
五服是我们汉族家族血缘关系的一个概念,就是五代血缘。之所以称之为“五服”,是源于服丧制度,人死后,血缘关系五代内的亲属就应当服丧,但是,血缘远近不同,服即为服丧等级,父亡,子定为头服(一服),孙为二服,依次类推,曾孙为三服,玄孙为四服,来孙为五服。 由此得出血缘亲疏关系应为,同父为一服,同祖为二服,同曾祖为三服,同高祖为四服,同天祖为五服,也就是说同天祖者为五服之内。
“五服”专指古代丧事办理中,以父宗血脉相近五代人所穿的五种丧服,从“丧服”的布料、装饰就可以分清亲疏关系。但为什么叫五服而不叫五辈或五代呢?其实这要讲到丧葬习惯,在家族中如果有长辈去世时后代送葬时穿的孝服是有讲究的,每一个辈分所穿的丧服不同,往下五辈的丧服各有区别,出了5辈的亲戚就没要求了,也就是说出了5服,表明亲戚关系也远了。就是到了几十代,一百代以后,仍然是属于有血缘关系的,只是从基因遗传上,出了第五代后,男女之间尽管往上数是一个祖宗,但过了五代就可以结婚了。这是按周礼的标准要求的,现在很多人也不按这个礼制了,也不懂那么多,所以各地风俗变化很大,但五服的说法一直存在。
五服的名称、穿着礼仪、用料、形制等具体内容,在史书《礼记》中的“丧服小纪”、“杂记”、“服问”、“问丧”等章节都有详细的记载和说明详解。
五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丧服。五服不是农村专利,以前论宗亲远近都是用五服,五服指的是关系近遇到宗亲丧事时应该服孝,出五服就不用了,代指关系远近。所着丧服不同,儿子辈,是第一代,服最重,穿“斩衰”,就是麻布不逢边的丧服,所谓披麻戴孝就源于此;孙儿、侄子辈为第二代,穿“斩衰”,就是麻布逢边的丧服;以此类推,由近至远依次为“大功”,粗布不逢边;小功,粗布逢边;缌麻,细布。六世(辈)五服:第六代服缌麻丧服,第七代就是五服外。其他远代血缘关系的人,就不需要为死者服丧。父之子为子,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同辈即是五服,来孙之子为晜孙,晜孙同辈是五服外!这就是五服,跟九族是两个概念,切莫混淆。现在,丧服已经没有区别,五服就成了专门的血缘关系概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