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五服”是农村举办丧事时,用来区别关系远近的。据史记载,“五服”制始自西周,本来指的是:斩衰(cui)、齐衰(zi cui)、大功、小功、缌麻五种粗细不同的丧服,也就是穿的服装。农村以白布为主。亲者服重(着白布多),疏者服轻(着白布少),依次递减。相传“五服”制为周公所倡制,后来在儒家的倡导下成为中国古代丧礼与亲族关系的核心制度。现在的孝服,一再简化。尤其是在城市,很多只需戴一个黑色臂纱,或戴一朵小白花就行。
后来,“五服”也指亲属之间的关系远近程度。有“五服之内为亲”的说法。即自己、父亲、祖父、曾祖、高祖这五辈人,是同出一个天祖的五代,称“五服”。当然,以自己往下推:子、孙、曾孙、玄孙、来孙,同出于自己的五代,也称“五服”。而超出五代,就不必按照辈分称呼,也就是“出五服”了。
何为“九族”呢?关于九族所涉及的范围,历来有几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九族”是指九代的直系亲属,包括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己、儿子、孙子、曾孙、玄孙。战国有书《尚书 尧典》记载:“克明俊德,以亲九族”;第二种说法见明末程允升所著《幼学琼林 ·祖孙父子类》云:“高、曾、祖、考、己身、子、孙、曾、玄”为九族。第二种说法“九族”是指父族四(代),母族三(代),妻族二(代)为九族;第三种说法,“九族”是既包括纵向的九族,如高祖父母、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己身、子、孙、曾孙、玄孙,也包括横向的九族,如己身、兄弟、堂兄弟、再堂兄弟、三堂兄弟、姊妹、堂姊妹、再堂姊妹、三堂姊妹。在封建的皇帝社会,有一种诉讼株连惩罚叫““诛九族”,就是一人犯法会株连到九族内的人,所以也叫“灭九族”。这种无理的做法始于秦朝,灭九族的目的是斩草除根;比之更残酷的是“诛十族”。明朝的燕王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时,就诛了支持皇孙的大儒方孝孺家十族,除了九族加上了一族第十族,就是方孝孺的门生们。足见朱棣的狠毒。
那么,何谓祖宗十八代呢?旧社会,在九族之外再加九族,就是祖宗十八代。见下图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五服“、”九族”,还是“十八代”都是过去封建社会时代的产物,是区别亲属关系的礼制,或者是一种地位区分的标准,或含有封建思想,今天有些地方虽然在沿用,但已经不受限制,有很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