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相传创制人为伏羲,易经的创始人则为周文王。
周文王,名姬昌(前1152年―前1056年),姬姓,名昌,岐周(今陕西岐山县)人。周朝奠基者,周太王之孙,季历之子。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
其父死后,继承西伯侯之位,故称西伯昌。在位四十二年后,正式称王,史称周文王。 在位期间,克明德慎罚,勤于政事,重视农业生产。礼贤下士,广罗人才,拜姜尚为军师,制定军国大计,收服虞国和芮国,攻灭黎国(今山西长治市)、邘国(今河南沁阳市)等国,使天下三分,其二归周。建都丰京(今陕西西安市),为武王伐纣灭商奠定基础;演绎《周易》,创立周礼,得到后世儒家所推崇,孔子称为“三代之英”。
周文王五十年,崩,享寿九十七岁,葬于毕。太子姬发继位,是为周武王。
《史记》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现今的周易就是周文王的整理之功,从中可以看出文王的一些政治理念。
相传在上古时,伏羲氏创造先天易(先天八卦),周文王被殷纣王囚于羑里城,他在狱中潜心治学,将八卦各取一字作为代称,即乾坤震艮离坎兑巽。这八个字各代表一定属性的若干事物,又以八卦中的两卦相叠,进行排列组合,演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这六十四卦中,每卦又有十八次变化,以此来问卜吉凶、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提出刚柔相对,变在其中等朴素辩证法的观点,来说明阴阳的相互作用是产生万物的要源,并写成《周易》一书。
因为爻卦组合变化多端,六十四卦中每卦又有十八次的变化,因而,“十八”成了多变的专称,所以,不能随意用其他数字来代替多变的说法。
在中国数字文化里,因为“十八”是三、六、九的倍数。而“以三为全”的观念早就出现在中国文化史述中。《史记·律书》载“数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太玄经·进及其他篇》有“三,终也,数之极也。”
胡朴安《俗语典》称:“凡事物之多变者,俗并以十八言之”。意即“十八”在很多场合并非严格的确数,而是指代物之量广。“十八”在社会生活中广泛运用,还表现在一批“十八”的变数具有同样的指代作用,如三十六洞天、三十六计、七十二变、一百零八将、三百六十行等等。这些“十八”倍数的数字,在数量上远远大于“十八”,但在很多场合中仍然和“十八”一样用来表示“多、广、杂”。
由此可知,“女大十八变”,亦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的具体使用,指女孩子在成长中心神形貌等方面变化很大。
那么,这里为什么只说“女”而不说“男”呢?这又牵扯到了佛学典籍的典故。
佛学经典《法华经》:“婆竭罗龙王之女,八岁领悟佛法,现成佛之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