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左右,在一次中日文化交流活动中,一些日本学者来我国泰山游玩,在盘山路西侧看到了石壁上镌刻着两个字——“䖝二”。
这两个看似简单但组合起来却费解的词语立刻引起了日本学者的注意,特别是同行中有些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很是着迷的学者,更是对其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
一行人停下脚步,围绕着这两个字现场便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可是越讨论越是搞不明白,这两个不沾边的字组合在一起究竟要表达什么意思?
百思不得其解的日本友人只好求助同行的中国陪同人员,可是,陪同的人员也是一点头绪都没有,想了半天也没能给出一个合理的答案。
为了破解石壁上的这两个字,其中一位日本学者带着这个问题回到了自己的国家,回去后查阅了不少资料,甚至对泰山的有关记载和历史,包括石刻文化也研究了一番,也未能找到合理的解释。
一晃眼十年过去了,这个问题一直是这位日本学者心中的不解之谜,更是成了心结。为了破解这个谜底,这位学者便再一次来到中国,希望能解开“䖝二”隐藏的秘密。
谁知道就是这个让日本学者牵挂了十年的字谜,却被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一笑破解谜底。
背后的故事还得从清朝光绪年间济南名人刘廷桂说起。
游泰山题“䖝二” 众说纷纭竟成谜泰山隶属于山东省泰安市,是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有“五岳之首”“五岳之长”“天下第一山”之称。
“泰山吞西华,压南衡,驾中嵩,轶北恒,为五岳之长”,作为五岳之首的泰山,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是帝王告祭,百姓崇拜的神山。
文人墨客对泰山的向往,古往今来,络绎不绝。他们信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山高海阔,林秀于天地间,万物生长,入耳目涤心灵,成诗成画成歌亦成赋。
泰山于他们而言,是膜拜是敬仰也是精神的寄托。有时兴之所至,对酒当歌,留下名篇无数,有时更是以石为纸,挥毫泼墨展才情。
因为他们的到来,泰山的自然山水也显露出厚重的历史感和文化沉淀。
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李白的“泰山嵯峨夏云在,疑是白波涨东海”,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让泰山成为文人笔下生命重量和形状的代表。
在泰山涌现的许多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中,清朝光绪年间济南名人刘廷桂的一处题字,引发了一场跨世纪的争议,难倒了一众文人墨客,至今还跻身泰山72盛景之一。
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刘廷桂与友人登泰山到万仙楼北侧盘路之西,见一石头,突然心生感悟,却没头没尾地写下了“䖝二”两字,简简单单的两个字,答案在他心间,却引发了一场跨世纪的争议。
有人说,那是刘廷桂在泰山登高望远,有感人类不过是沧海一粟,渺小如蜉蝣。
也有人说这是表达山之高而虫鸣鸟语更显宁谧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