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
6月28日,大莱龙铁路电气化扩能改造完成、梁邹铁路专用线开通,山东同日迎来两条铁路货运线开通,山东运输结构优化转型取得新进展。
为何说这是运输结构优化转型的新进展?
大莱龙铁路是德龙烟铁路的重要路段,是山东北部沿海和环渤海港口集疏运的主要通道,因建成时间长、建设标准低,列车运行速度仅为50~60公里/小时,与相邻德大铁路、龙烟铁路技术标准不统一,制约了全线的运输能力。如今改造完成后,线路等级由地方铁路一级升级为国家铁路一级,牵引列车由内燃机车升级为电力机车,年货物运输能力由1900万吨提升至3000万吨,远景可达4000万吨,将极大提升山东北部地区大宗货物运输能力。
同日开通的梁邹铁路专用线位于淄博市周村区和滨州市邹平市境内,线路起自胶济线周村站,终至邹平市开发区物流站,线路全长28.22公里,为国家Ⅰ级双线电气化铁路。专用线建成运营后,将通过胶济线与国家主要铁路干线实现联通,邹平市大宗货物可由公路转为铁路运输,远期年货运输送能力达3670万吨。
如何有效缓解公路货运压力,保障物流通畅?如何尽可能减少交通运输带来的环境污染,实现绿色发展?如何降低企业运输成本,助推地方经济平稳转型升级?实现“公转铁”“公转水”等运输结构调整无疑是重要选择。
“公转铁”“公转水”,顾名思义,即调整运输量从公路向铁路、水路转移,是打赢蓝天保卫战的重要战略性举措。与公路运输相比,铁路、水路运输更加绿色低碳环保,据测算,铁路每亿吨货运量可比公路减少270.6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前段时间,因疫情点状散发,公路运输效率受限较严重,因中国货运90%仍靠公路运输,产业链供应链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在此背景下,加快货运铁路线新建、改建,“公转铁”基础设施建设更为迫切。
查阅数据可以发现,山东货运铁路网建设稳步推进。目前,全省铁路运营里程达到7270公里,路网密度达到466公里/万平方公里,铁路电气化率达到82.80%,铁路复线率达到63.2%。全省已建成以京九铁路、京沪铁路、黄大-张东-辛泰磁莱铁路、胶新-蓝烟铁路和德龙烟铁路、胶济-邯济铁路、瓦日铁路、菏兖日铁路为骨架的“四横四纵”骨干货运铁路网,货运铁路里程达到5151公里(包括客货兼顾铁路)。此次大莱龙铁路电气化扩能改造工程建成运营后,全省“四横四纵”骨干货运铁路网更是全部实现电气化。
除了加快硬件建设,铁路部门近几年更是致力于通过提升服务,加大运量。与公路点对点运输相比,铁路运输无法解决“最后一公里”一直是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原因。为了让铁路运输更加便捷,国铁济南局加快推进铁路专用线建设,让火车直接开进厂矿企业,解决接驳服务问题。
自2021年以来,国铁济南局已建设完成济宁华源热电、兰陵金石、华电邹县电厂等15条专用线;已受理并组织开展山能鲁西煤炭、枣庄长河港业、济宁港航龙拱港等16个专用线项目前期工作。下一步将重点推进山东如通专用线、菏泽广源专用线、山东港汇物流专用线等专用线项目,为厂矿企业“公转铁”创造了条件,巩固扩大货运增量成果。
“公转铁”转的不仅是运输方式、运输结构,更是经济的转型升级。以运输繁忙的邹平为例,当大宗货物从公路转为铁路运输,企业运输的成本大大降低,邹平及周边地区的道路扬尘和交通压力问题得到改善,对于当地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山东省新一轮“四减四增”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山东提出加速推进铁路专用线、疏港铁路、内河航道等一批铁路、水路重点建设项目,更大力度推进大宗货物长距离运输“公转铁”“公转水”,到2023年,全省铁路水路货物周转量较2020年增长10%以上。大力发展公铁联运、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以及封闭式皮带廊道等绿色运输方式,到2023年,沿海主要港口矿石、焦炭等大宗货物绿色运输方式比例大幅提升。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常青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