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那么,生活的真相是什么呢?
在2500多年前,佛陀给出的答案是:“人生总是与痛苦相伴”。
当然,我们不必沮丧。因为与人生相伴的除了痛苦,还有幸福。
但你会发现:
有的人陷入痛苦后,很快就能走出来,而有的人则需要花特别长的时间。
我们把前者称为“情绪价值高的人”。他们擅长影响自己或他人的情绪,在遭遇不幸和挫折之后,他们能通过安慰来温暖自己和他人。
正如《有效的安慰》一书中提到的:“没有了安慰,痛苦会将人淹没;有了安慰,痛苦犹在,但不会占据上风,而会让人相信自己能够度过难关。”
安慰就像架在痛苦与幸福之间的一座桥梁。
既然人生总是与痛苦相伴,那么是否能有效地安慰自己或他人,就成了影响幸福感的关键因素!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情绪价值高的人,不妨读读《有效的安慰》这本书。
它的作者克里斯托夫·安德烈,是来自法国的心理学家、精神科医师和畅销书作家。其作品已经被翻译成10多种语言,治愈了世界各地的读者。
在这本书里,他跟我们分享了有效安慰的误区、技巧和案例,旨在帮助我们获得“创伤后成长”的能力。
读完这本书,我惊讶地发现那些情绪价值高、心理韧性强、擅长有效安慰的人,背后都有一个核心能力,那就是:重建联系。
接下来我将围绕“重建联系”这个核心观点,跟大家分享有效安慰的底层逻辑、有效安慰的3条路径以及如何借助安慰的力量提升幸福感。
1.有效安慰的底层逻辑是转移注意力我们一定要意识到:安慰的目标不是消除痛苦,而是转移对痛苦的专注!
在安慰人时,我们经常会有深深的无力感:发现自己一通输出后,对方却说:“道理我都懂,可我就是忍不住伤心。”
在这种无力感的背后,隐藏着一种执念和认知误区:我们总是觉得安慰,就是要帮被安慰者解决问题、消除痛苦。
可现实中,有很多问题本就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比如亲人离世了,就再也回不来了。
所以秉持执念的人,只能说些大道理,期待一碗鸡汤能消除对方的痛苦。但结果总是事与愿违。
郭德纲曾经在采访中表示:要远离那些劝你大度的人。
其原话大概是这样的:“我挺厌恶那种不明白情况,就劝你一定要大度的人,离他远一点,雷劈到他的时候会连累你。别人扎你一刀,你这血还没擦干净呢。他却在那说:这事你要勇敢起来。”
你看,这大概就是无效安慰的典范!
所以我们一定要记住:安慰不是要消除痛苦,而是为了让人缓口气。这口气缓过来了,困局也就有了转机。
因此我们真正该做的是:想办法将对方的注意力,从痛苦的事情中转移开来。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具体的做法。
2.有效安慰的实操思路是重建联系痛苦喜欢将人的注意力禁锢在过去的悲痛或是对未来的焦虑之中。如果它的奸计得逞,就能接管你的大脑,切断你与外界甚至与自我的联系。那时候你的脑子里会充斥着各种烂事,无法正常思考。换句话说,你与当下断联了。
而破局的关键便是:将注意力转移到当下。一旦你的注意力回到当下,痛苦的伤害值立马减半!
不管是安慰自己还是他人,都可以从以下3个路径入手:
一是与世界重建联系。比如看看蓝天、去林间小道上行走、与猫狗接触、听音乐等。在《有效的安慰》这本书中,作者提到:“单是观赏正在流淌的生活就能安慰我们。”
我有一个朋友,因为亲人的意外离世而陷入抑郁。
她说:“那时候的我,经常会突然陷入巨大的悲伤中。喉咙像被掐住,胸口像被大石压着,眼泪不受控制地流。”
但家里的猫似乎对她的悲伤一无所知,也丝毫不感兴趣。
它总是像个傻子一样在家里狂奔,像戏精一样把玩逗猫棒上的小球。一会在她的脚边蹭,一会又欢乐地跑开,似乎永远不会对开心的事物感觉厌倦。
看着这只傻猫,她总会会心一笑。而悲伤的情绪,在那一瞬间似乎也被抽离。因为她的注意力不再被痛苦所禁锢,而是转移到美好的事物上了。
所以当你自己或身边的人陷入痛苦时,不妨去看看这个世界上平凡而美好的风景和动物们,尝试与这个世界重建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