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情达理有什么特殊含义

首页 > 国学 > 作者:YD1662023-04-19 11:28:04

闫明老师是中国著名领导力、管理专家

中国的‘理’是是以忠、孝、仁、义、礼、智、信为基础的伦理;

忠:古时代表忠君,当代你至少要忠于自己的初心,不忘初心,方的始终。

孝:百善孝为先。也是中国人非常看重的伦理。

仁:仁者,人二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和睦共处,即为仁,有仁须心中有爱,是为仁爱之心。

义: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

礼:礼者,示人以曲也。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因此敬人即为礼。

智:智者,知道日常的东西也。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懂得人情世故、懂生活的人,即为智。

信:信者,人言也。不妄言、坚守承诺,守住己心。即为信。

通情达理有什么特殊含义,(5)

闫明老师是中国著名领导力、管理专家

四、中国人讲究“知——进退”

管理就是在坚持与妥协之间取舍的艺术,舍是境界,取是能力。

“坚持”比较好理解,坚持就是进取,但“妥协”比较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妥协”的目的是什么,这里我必须要强调一下,“妥协”的目的是为了进,妥协不等于放弃(目标)如果为了妥协而妥协,妥协就失去它本有的意义。

退与退,不同。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节节败退,这种退是一种消极抵抗,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共产党,共产党打不过的时候,也会‘退’,但这种‘退’是一种战略转移,这种退完全是积极主动的,退的目的是为了更有力的进攻,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目的是为了赢得最终的革命胜利。所以,前者是消极的退,而后者无论是进、还是退都是主动的,也只有主动性的决策,组织才能时刻保持超强的战斗力和生命力。

退的时候,要时刻想着进,妥协的时候,要是时刻牢记初心和目的;进的时候,要经常想着退,审查有没有给竞争对手,留下致命的弱点。只知进,而不知退,进就会变得越来越软弱无力(就像打拳击一样,想要出拳就先要把拳头缩回去,出拳才会更有力量);只知退,而不知进,退就失去了它的意义,最后只能被动挨打。

有一首诗很好的诠释了管理中妥协的真正含义:手把青苗插满田,低头便是水中天;六根清静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通情达理有什么特殊含义,(6)

闫明老师是中国著名领导力、管理专家

五、中国人讲究“境界与修养”

用境界来解决问题的人,首先考虑的不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考虑的是这个问题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然后筛选出组织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忽略掉无关紧要或次要问题,然后再集中优势资源和力量进行针对性解决与突破。

用境界解决问题的领导者,遇到问题,不是先忙着解决问题,而是运用系统性思维能力进行综合的筛选和判定,因为同样一个问题,在不同层面它的意义和价值是完全不同的,管理者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解决所有的问题,只有时间和精力把对的事情做好,将不必要的事情砍掉。

通情达理有什么特殊含义,(7)

闫明老师是中国著名领导力、管理专家

最终问题的解决还是要靠实力(能力或借力),但如果完全依靠能力去解决问题,就会掉进另一个问题的旋涡,你会发现永远有解决不完的问题,最终会导致管理者越忙越无效、越无效越忙的的尴尬境地。

如:一个人行走时,碰到一堵墙,用境界来解决问题的人,首先考虑的是有没有翻越这堵墙的必要性和价值,如果有必要,接下来考虑的是有没有可以借助的工具,如绕道而行或借助于梯子等工具,而用能力来解决问题的人,就会直接想办法去翻越这堵墙。紧盯问题本身而不放,甚至会直接开个坦克,直接把墙撞倒等方法,问题是当翻越这堵墙之后,发现原来墙后并不是自己想看到的风景,这就尴尬了。

所以,管理者要懂得取舍,也只有舍(聚焦),才能更有力的取;也只有懂得取,明确自己及组织真正想要的东西和要求,才能达到最终的目的。

用能力解决问题的管理者,经常思考的是“怎么做?”“用什么样的方法做?”的问题,而用境界解决问题的管理者首先问的问题是“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然后才考虑“怎么做?”“用什么样的方法做?”的问题。(本文闫明老师原创,勿侵权)

点击关注闫明老师头条号,更多精彩等着您。

通情达理有什么特殊含义,(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