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当识天地阔全诗,少年归来只争朝夕全诗

首页 > 国学 > 作者:YD1662023-04-20 00:27:02

少年当识天地阔全诗,少年归来只争朝夕全诗(1)

登幽州台[1]歌

陈子昂

【原文】

前不见古人[2],

后不见来者[3]。

念天地之悠悠[4],

独怆然而涕下[5]!

少年当识天地阔全诗,少年归来只争朝夕全诗(2)

【注释】

[1]幽州台:即蓟北楼,又名蓟丘、燕台,亦即传说中燕昭王为求贤而筑的黄金台。幽州:唐时幽州州治蓟是古代燕国的国都,在今北京市西南。

[2]古人:指古代的明君贤士,指燕昭王、乐毅等。

[3]来者:指后世的明君贤士。

[4]悠悠:长远,无穷无尽。

[5]怆(chuàng)然:伤感的样子。

少年当识天地阔全诗,少年归来只争朝夕全诗(3)

【作者】

陈子昂(659~700年),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因为陈子昂曾任右拾遗,所以后世也称其为陈拾遗。陈子昂出身于豪门望族,少年时以轻财好施,慷慨任侠知名。青年时代的陈子昂博览群书,先后写下了30首感遇诗。当时的京兆司功王适偶然间看到了陈子昂写的诗文,惊呼道:“此子当为一代文宗。”唐高宗弘道元年(683年),陈子昂入长安游学,后在科举考试中进士及第,拜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当时正值女皇武则天当政,酷吏横行,滥*无辜,陈子昂不畏权势,屡次上书谏诤。垂拱二年(686年),陈子昂曾随左补阙乔知之军队到达西北居延海、张掖河一带。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叛乱,又随建安王武攸宜大军出征,对于军旅生活和边塞将士的甘苦有所了解。作为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者,陈子昂主张改革六朝以来绮靡纤弱的诗风,恢复《诗经》的“风、雅”传统,强调比兴寄托,提倡汉魏风骨。他的代表作《感遇》30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内容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他的诗作中得到了启迪。

少年当识天地阔全诗,少年归来只争朝夕全诗(4)

【赏析】

万岁通天元年(696),武则天派武攸宜征讨契丹,陈子昂以右拾遗参谋军事。攸宜不懂军事,又不采纳陈子昂所献的奇计,陈子昂因此泫然流泪而作此诗。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悲壮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因而成为历代传诵的名篇。

幽州台是古代的建筑物,战国时燕国的中兴之主燕昭王曾置金于台上,在此延请天下之士。陈子昂的时代,距燕昭王已很遥远,但燕昭王礼贤下士的情景,仿佛还在作者眼前。于是陈子昂慨然而歌:像燕昭王这样的贤君,我来不及见到:今后或许会有的明君,我如今也见不着;眼前唯见空旷的天宇和原野。天地是如此悠久绵远,但人生短暂,个人之于天地,是何等渺小!作者潸然泪下,是因为自己怀才不遇、明君难逢——短暂的一生难道就这样匆匆地、碌碌地过去么?

少年当识天地阔全诗,少年归来只争朝夕全诗(5)

该诗的审美内涵十分丰富,作者的孤独与悲愤在诗中强烈地反射出来。诗中尽管没有提到什么具体环境,却创造了一种辽阔幽远、空旷苍茫的意境。“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主人公在时间上的孤独:无论是前朝,还是后代,都无与我相知的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表现了主人公在空间上的孤独:纵有天地之阔,依然没有能与我相知之人。

全诗意境苍茫,倏忽而来,倏忽而去,留给人无穷回味。

少年当识天地阔全诗,少年归来只争朝夕全诗(6)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