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头三尺有神明出自哪里,举头三尺有神明下一句

首页 > 国学 > 作者:YD1662023-04-20 00:47:02

在封建社会中统治者大肆宣传君权神授,为了政治需要将人分成为三六九等,目的就是为了让老百姓安于现状,这样他们才能安分守己的创造剩余价值。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之下,封建迷信思想开始广泛流传,以至于很多穷人甘心情愿的安贫乐道。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都认为,自己之所以穷是因为命不好,而达官贵人则是天生的贵人。

这种思想根深蒂固之后,就形成了绵延了2000多年的迷信思想,妖魔、鬼怪、仙佛思想大行于世。俗语说“举头三尺有神明”,很少有人知道,下半句7个字才是关键。

举头三尺有神明出自哪里,举头三尺有神明下一句(1)

第一、“举头三尺有神明”

这句俗语已经有300多年的时间了,最早出自乾隆年间官员叶存仁之手。这位官员为官三十载一直都甘于淡泊,从来都不会向蝇营狗苟屈服。

在他离任即将告老还乡之时,本想一个人悄悄地独自离开,可是僚属们却趁夜用一叶扁舟送来临别馈赠。

看到此情此景叶存仁不禁感慨:“明月清风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

由于他为官清廉所以离任之时也是孑然一身,可是他曾经的同僚和下属们,由于特别敬佩他的为人,所以趁着夜黑风高之际,给他送来了一船财物。

举头三尺有神明出自哪里,举头三尺有神明下一句(2)

这首诗歌所描绘的含义,其实就是为了表达“拒赠”之意,大家的心意叶存仁都心领了,可是这一船财物却说什么也不能收。

纵然是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好像是不会被别人发现,但即使是这样也被会天上的神明发现,他借此诗作表达谢意、婉拒之情。

“举头三尺”真的有神明吗?很多事情信则有不信无。古人将很多无法解释的现象,都冠以虚无缥缈的神佛之说。但由于没有人见过神佛,所以就会产生好奇心理,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迷信思想。

“举头三尺有神明”为何是三尺呢?古人在供奉神佛的时候,往往都会为其打造一个基座,然后将内心中无比崇敬的神佛放于其上供奉。

举头三尺有神明出自哪里,举头三尺有神明下一句(3)

据后来有人测量得出结论,从地面到神佛塑像的距离正好是三尺,所以即使人们看不到他们,也会觉得他们一直在盯着自己。

有一句话叫做“平生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叫门”,实际上所表达的内涵,也体现出了做人、做事一定要光明磊落的思想。

就算是做亏心事的时候没有人看见,也不要心存侥幸,因为自有神佛在天上看得一清二楚。

第二、“不畏人知畏己知”

自己做了错事、坏事做亏心事,可能根本没有人发现,而且由于神佛只见其形不见其人,所以也不需要忌惮,但是却逃不过自己这一关。

举头三尺有神明出自哪里,举头三尺有神明下一句(4)

而下句“不畏人知畏己知”更经典却少有人知,说白了就是纵使不怕别人揭你老底,但是自己每天都会受到内心的折磨,这种感觉比被人骂还要难受。

人性好坏绝对与天生癖性息息相关,生活中有很多天生的坏胚,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做坏事了,比如说偷东西、打架,根本不让父母省心,随着年龄逐渐长大,还学会了骗人。

但是大家一定要记住这样一句话,骗人只能骗一时却骗不了一世。纵然是自己在骗人的时候没有被别人拆穿,但是在事后也会反复回想骗人时候的场景,以及那些受骗上当的人的惨状。

可能很多人都会认为那些天生的坏胚子,根本不会将骗人当作一回事,也就不会受到心理的折磨了。可是常言道:“人之初,性本善”。

举头三尺有神明出自哪里,举头三尺有神明下一句(5)

即使他们天生就坏,但是也有良心发现的时候,在这种前提下就会发现,有的时候骗人容易,但是却骗不了自己。

尤其也是在做亏心事之后,内心的煎熬、折磨、纠结等感觉同时迸发出来,久而久之就很容易形成一块心病。

他们在平时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心安理得,可能表面上看起来不露声色,但事实上内心深处早已崩溃了。

这其实就是后半句俗语的真谛,就算是做坏事的时候没有目击证人,但是就无法逃避内心的反复谴责。

举头三尺有神明出自哪里,举头三尺有神明下一句(6)

结 语

古人在发明俗语的时候,想必早已经做好了教化世人的准备。一个人纵然无法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平时也要通过俗语去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

大家在做人、做事的时候,一定不能抱有丝毫的侥幸心理,认为做得十分隐蔽根本没人发现,可是却躲不过心理折磨。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