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向国外汇款的理由,个人往国外汇款有什么规定

首页 > 汇率 > 作者:YD1662023-04-14 09:03:06

2022年1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令〔2022〕第1号,以下简称“1号令”),对一些特殊的存款,转账和汇款等行为做了具体规定。

这个文件会对我们产生哪些影响呢?

对1号令进行通篇梳理,以下三个业务场景,将会让我们切身感受到政策的威力。

一、存款

以前到银行存款,抱着现金直接存就可以了,不会有什么障碍,也不会有人关注你的资金来源。

但从2022年3月1日开始,事情就没这么简单了。

按照1号令的要求,如果你提着10万元现金到银行存款,银行首先会对你的身份进行识别——包括姓名、性别、国籍、职业、住所地或者工作单位地址、联系方式等,这个在过去也一直有,差别不大。

问题的关键在于银行需要你说明资金的来源!

这么多钱,是工资收入、劳务收入、稿酬、特许权收入、利息、股息、财产转让、财产租赁、生产经营、偶然所得还是其他路径取得?

如果是收入,个人所得税是否交了?有没有完税凭证?

如果不是收入,有没有其他能够解释的合理理由——比如他人还款、从别人取得的借款、接受捐赠……,有没有类似还款或借款的协议能够证明?

这怎么看都不像存钱,倒更像警察在办案呢?

二、取款

过去大额现金取款,只要提前预约,一般不会再有其他障碍。但从2022年3月1日开始,对于单笔5万元以上的取款业务,要相对麻烦一些了。

单笔超过5万元的现金取款,要写说明,这个钱要干什么用。原来这个安排都是针对企业提现用的。现在则无论对企业还是个人,只要金额超标,都要写说明。

当然,说明怎么写,完全看自己。比如旅游、购物、发红包等,都可以。问题是,在当前电子支付已经非常便捷、普及的情况下,为何还要用现金支付呢?

偶尔一次,金额不大,一般也没什么。

如果频繁如此,或者次数不多,但单次金额很大,你写的这个说明是否会同步到其他部门呢(比如税务部门、公安部门)?

如果同步了,将来万一追查起来,那可是真的需要你拿出证据来证明“钱都去哪儿了”!

三、汇款

个人之间转账向来比较自由,你愿意转给谁、转多少,只要有对方的账户信息,直接转就成。在手机银行日益普及的当下,汇款更是“弹指一挥间”。

按照1号令的要求,从2022年3月1日开始,汇款将会变得有点麻烦了。

个人无论向境内汇款还是境外汇款,无论汇出金额多少,金融机构均必须登记汇款人的姓名或者名称、账号、住所和收款人的姓名或者名称、账号等信息,同时在汇兑凭证或者相关信息系统中留存上述信息。

如果单笔汇出金额在5000元人民币以上或1000美元以上,金融机构还应当核实汇款人身份,确保汇款人信息的准确性。

上述信息登记、核实的目的,都是为了确保该笔交易可跟踪稽核。

如有涉及非正常行为(如行贿等),金融机构将不仅不会为客户办理汇款业务,还可能会按有关规定向监管部门报告有关信息。

小提示:2022年2月28日之前,如果有上述大额的现金存取或汇款行为,是否还会被调查呢?按照1号令的要求,从2022年3月1日起1年内完成较高风险以上存量客户的尽职调查,2年内完成全部存量客户的尽职调查。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