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就是聚煤的作用,如中生代晚期的聚煤作用渐渐多样,但厚煤层依旧要求地势平坦、气候湿润的必要条件,有时候还需要巨型的湖盆来堆积挤压。成煤环境越好,作用的时间线越长,就意味着煤层的厚度越大。
最后就是古构造的作用,这与咱们上文中提到的煤层倾角息息相关。如果此时恰好煤层被挤入了某个凹陷的地带,那么就有了得天独厚的进步条件。
资料显示印支运动之后,我国东部开始形成北东向的巨型隆起带和坳陷带,大体以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为界,东部以巨型隆起为背景,发育一系列北东、北北东向狭长坳陷煤盆地,含煤地层不整合与较老的地层之上。
总的来说,某个地区地壳的下降速度和遗骸的数量决定了煤层的厚度,在原材料稀缺的情况下,就面临“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想创造出特别厚的煤层是不可能的。
当然,以上的讨论都建立在煤是由植物变成的基础上。虽然很多人可能对这种说法颇有微词,但是目前确实没有其他的理论能用有力的证据推翻它。
至于如何还原那段漫长历史当中繁茂的原始森林,就只能交给地质学家来还原了,相信随着更多植物化石的发现,这个理论会站的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