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我国产业链提升发展是一系统性工程,是一个全局性而非局部性的问题。“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产业链提升的关键时期,需要紧抓这一重要历史时期,加速推动我国产业链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也要发挥好政府作用,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实施整体推进,需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为根本目标,突出制造业发展和科技创新,落实创新驱动,深化改革,提升我国产业链在全球的重心位置。
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实现制造业供需均衡
第一,推动中高端产品制造实现价值链提升。
发展高端先进制造业,一是发展能与欧美日韩等发达经济体竞争的先进高端制造业,如数控机床、精密仪器、医疗设备、生物医药制品、高端化工产品、工程装备等产业,特别是发展这些产业中技术先进、增加值高、难以模仿的中高端产品。
二是要梳理排查产业链生态的薄弱环节,加快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从根本上保障产业链安全,及与产业链发展密切相关的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各方面安全。因此,需加强自主创新,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避免关键时候受制于人,影响整个产业链,从而保持整个产业链条完整健康。
三是发展关键核心零部件,如高端芯片、发动机、新材料等,并依此提升掌控整个产业链条的能力。四是发展先进技术和先进生产方式,特别是增材制造、纳米材料以及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技术等,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同时跨国生产组织方式等也要进行相应的变革,实现制造优势向上游资本品、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的延伸。五是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应根据新科技产业革命变化趋势,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机器人、人工智能、无人驾驶、基因治疗、新能源、新材料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技术,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
第二,以改革创造有效供给的良好环境基础。激发实体经济活力。降低成本,给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降成本,包括能源、税收等成本;加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避免“脱实向虚”。构建创新成为第一动力的体系。即构建一流大学和基础研究、一流科研机构和创新链、一流现代金融和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一流供应链和综合物流保障体系、一流总部经济和功能性分支网络的支撑。
二、实施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精细化”制造
没有夕阳的产业,只有夕阳的技术。要强化产业多样性和多层次性发展,重视中低端传统产业升级,不能摒弃中低端产业。让常规技 术向智能化、绿色化、精细化转变。
第一,加快智能制造的发展。实施机器人产业发展专项行动。大力推广智能机器人等智能装备应用。结合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深入落实智能机器人发展政策。加快建设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培育研发制造骨干企业,加快企业引进来和走出去。实施智能机器人推广应用计划,建设重点行业智能机器人应用示范项目。积极推动装备制造业智能化发展。重点发展高精密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增材制造装备等智能制造装备和智能成套生产线,支持装备制造企业开展一体化增值服务,提升重大成套装备集成能力和智能化水平。大力发展智能部件。重点发展微机电系统(MEMS)、高性能光纤、视觉等高端新型传感器,发展射频识别(RFID)系统、智能仪器仪表和自动控制系统,推进生产制造设备联网和智能管控,打造智能制造生态体系。
第二,推进绿色制造。探索推进非标产品模块化设计,标准化制造,推广互联网机器人、自动化装备和信息化管理软件的应用,提高环保装备制造业智能制造和信息化的管理水平,实现生产过程精益化管理。加大绿色设计、绿色工艺、绿色供应链在环保装备制造领域的应用,开展生产过程中能效、水效和污染物排放的对标达标,创造绿色示范工厂,提高行业绿色制造的整体水平。
第三,发展精细化制造。制造精细化是缩小我国与世界制造强国差距的必由之路。我国制造企业应高度重视精细化的重要性,通过设计适当的规则制度,督促在生产工艺、生产细节上下足功夫,严格控制每个环节的生产质量,杜绝粗制滥造。
三、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推进两化两业军民融合
要促进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利用国内大市场优势推动产业链升级。2018年我国恩格尔系数为28.4%,进入比较富裕的消费阶段。我国中等收入以上人群不仅规模大于美国总人口,而且成长性名列前茅。
首先,要通过全面深化流通和市场体系改革,推动新需求诱导新供给转型和科技创新取得突破。其次,要建设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共建“一带一路”战略的有效实施,包括联手打造 “一带一路”创新中心、资讯中心、绿色发展中心、金融中心、法律和仲裁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专业服务中心等综合服务体系。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个经济相对发达区域为依托,着力打造三大世界级城市群。
再次,形成以龙头城市为核心,周边城市群的产业配置 套房的国内制造业高端集群。一是牢牢把握制造业强国的大方向不动摇,以城市群为依托打造世界一流制造业集群,例如,促进珠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与港澳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借助港澳地区专业服务优势和人才、技术优势,推动制造业提质升级,充分发挥广东高端制造业优势,联合打造一批产业链条完善、辐射带动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制造产业集群。二是打造世界一流的企业集群。发挥城市群综合配套优势和国际化通达程度高的优势,积极培育一批世界级大型骨干企业,打造更多“专精特新”的“世界冠军”,进而打造世界一流的产品、质量和区域品牌。
四、推进规则等制度型开放及国内外中高端要素自由流动
首先是推动规则、标准、制度等国际高标准的规则开放和对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则标准和制度体系,实现规则等制度现代化。近来,国家发改委研究建立国家技术安全管理清单制度,加强对我国重大技术突破的保护和对外技术合作的管理,将为我国战略高新技术和重要领域核心关键技术构筑防火墙。
同时,商务部、科技部发布《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对计算机安全保密技术,吹沙填海 技术等实施禁止和限制出口措施。有关部门还出台了不可靠实体清单。这些措施将牢牢把握维护国家安全的全局性主动权,并健全预防国家 安全风险的制度和机制。
其次是推动治理、规制和法治等国际高标准规制开放和对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制体系,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三是围绕经济、社会和生态治理开展能力建设、体制建设和跨境网络建设,使经济、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每一位市民的自觉行动。
第四是从实际出发,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在社会和经济治理上应率先落实“法无授权不可为”“法无禁止皆 可为”“法定责任必须为”,在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试行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法定机构管理方法。形成政府、市场、企业、社会四位一体和 谐发力的体制机制,凡是市场能做的交给市场,凡是企业能做的交给企业。凡是社会能做的就交给社会,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完善治理体系。凡是政府应承担的则发挥好政府的作用,为全社会提供更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第五是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重点打造对外开放和对接的投资环境、营商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和人文环境。
由此,提升高端创新要素集聚能力和创新能力,吸引聚集全球创新资源,构建功能互补、区域分工协作的创新体系。实施产业链协同创新计划,发挥龙头骨干企业带动作用,引导支持大企业输出先进技术和装备,联合金融机构开展融资创新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一揽子智能化转型系统解决方案,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等融通发展。
五、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构建科技创新生态体系
当前在全球产业价值链日益增长的情况下,美国打压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及中美科技脱钩问题日趋严峻,对全球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形成严峻挑战。这种情况下,直接出口的高科技企业会受到影响,为出口企业配套的企业也会受到影响,产业链的链条越长受到的影响越大。美国对中国的科技封锁还将继续,中国面临的是一场持久战。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滞后,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体制机制问题,这突出表现为科技创新体系缺乏内部分工与协调,科研管理行政化管 理解成分仍然较重,科技评价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中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中美贸易摩擦等国际环境的不利影响下,推动我国产业链提升,应按照统一部署做好自己的事,需依靠“新型举国体制 市场竞争”的办法来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首先,构建各就其位的科技创新体系。构建“国家队 地方队 企业队”的全链条的创新网络。国家主导基础研究,建设一批一流的科 研究院所、大学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加大长期持续投入,集中力量在 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及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实质性突破。深圳在 支持创新方面有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像对待红树林(红树林只有在温度、湿度、酸碱度合适的环境才能成活生长,否则就会消失)一样,
对待高新技术企业群。各级地方政府在支持科技创新方面,除了要做好金融支持、人才支持等实际工作外,更要学习深圳经验,创建“红树林”式的优良科技创新生态,避免政府不当干预,实施藏“技”于企。高科技企业则要学习华为经验,构建“市场 技术创新 富有正向激励的分配”的现代管理制度,激发创新活力。借鉴硅谷经验,加强风险投资发展,推进成果有效转化。全社会形成对科技发展持续关注投入的氛围,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
其次,弘扬科学精神,打造一流科研人才队伍。科技创新关键在人。一是要加大国内人才的培养,我国技术与国外有较大差距,在培养人才上有难度,但在美国等国家对我实施人才封锁的情况下,要注重引进国际人才,更要加大“本土人才”培育的力度,加强基础教育培养创新意识,着力打造一批一流高校、培育一流人才;在我国已处世界领先的技术领域加强传帮带,形成试错机制鼓励科研人才创新,在实践中培育本土人才。二是大力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崇尚理性、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应选对人、选准问题开展研究,并为人才提供持续稳定的环境,使其能够长期潜心研究,避免浮躁。另外,学术研究要做到平等交流,注意解决学术圈子的固化问题。
第三,创新科研管理制度,释放研发活力。打破传统僵化的科研管理制度,试行职务发明实行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的办法,探索实施科技创新“包干制”改革,改革滞后的科研院所人事、财务制度,科技企业实施员工持股,落实知识产权保护,释放活力。推动行政性的“放管服”变成法制化的“放管服”,构建支撑“放管服”的诚信体系,做到 “靠谱者”给钱,“不靠谱者”不给钱。建立严格的问责制,加强对有权分配科研资源的人的监督管理。
第四,建立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突出质量贡献绩效导向的科技评价体系。以创新质量、产业贡献、社会效益为导向,根据不同学科、研究领域以及创新链不同环节科技人员的岗位特点,分别设置合理的评价指标,构建科技创新分类评价体系。积极探索制定有利于甘于寂寞、潜心研究者的评价办法,有利于成果转化的评价办法。
第五,以产业链变化为基础,加强与发达国家及美国科技体系的咬合。尽管美国一些政客发起中美贸易战、科技战,但科学无国界,并且全球产业链在深度调整的同时,也必将形成新的融合。因此,需根据产业链变化现实及需要,加强构建跨境创新网络,通过多方式国际科技合作、高技术产业合作,加大国际一流创新人才的引进和使用,使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体系、中美科技体系从基础研究到应用 研究加强扭抱、形成锯齿状咬合。
六、把握“一带一路”契机打造内外联动的开放产业链
处理好我与发达国家、“一带一路”国家、其他发展中国家及新兴经济体之间的产业分工关系,目标是使有条件的制造业中高增值环节留在国内。
从国际上看,过去我国产业链较依赖美国,当前美国通过贸易摩擦等手段对我国产业链形成冲击,同时美国也在对欧、日施压, 对我国的产业链形成遏制。全球产业链面临重构,我应想方设法加快突破,由过去依赖美国转向更着重依靠东亚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强化“多元化”,减轻外部压力。同时,要积极做好对欧盟的工作。国内有优势的相关领域应该利用产业转移机遇来构建一些以中国为主导的供应链格局。从全球宏观视野和国家发展大局出发,要解决好全球产业链重构、共建“一带一路”两件开放型经济大事。
要重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简称“三链”)的布局。包括稳住内需指向、 效率指向和成本指向的外资、民企和国资在国内的“三链”布局,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加强合作。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用好“一带一 路”相关国家的丰裕劳动力资源、低要素成本、能源资源丰富和市场潜力大等优势,打造“走出去”创建全球供应链的新优势。
加快企业在 “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布局供应链。根据不同的综合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效率和便利化程度,适应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工业物联网、3D打印等新技术应用趋势,使市场驱动型产业本地化、成本驱动型 产业园区化、效率驱动型产业集中化、资源驱动型产业产地化。渐次推进企业有序“走出去”实现原产地多元化、出口市场多元化和资产组合多元化布局,击破美国设置的壁垒。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合作共同开拓第三方市场,搭建国际创新开放平台,用营造开放的科技创新生态和满足本地市场需求共同打造独特的国际创新链,也是一个新的合作方向。在开放条件下,对整个产业链的保护有时比核心技术还要重要, 应高度重视我国产业链相对独立安全的发展,创造条件推动“三链”转型升级,提升产业链增值水平,向不可替代的产品和技术结构跃升。■
来源:中国制造业金融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