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疗是用射线的电离辐射作用*灭肿瘤的方法,和外科、化疗并列为肿瘤治疗的三大手段之一。约70%的肿瘤患者在疾病的不同阶段需要接受放疗。
相对于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这两个方式,放疗这一用无色无味无形无创的射线来*灭肿瘤的治疗方式,在患者甚至是一些其他科室的医生看来一直都很神秘。
而放疗过程的复杂和不透明更加让患者一头雾水。就算是接受过放疗的患者,恐怕也很难向别人描述放疗的过程和经过。如果要患者描述放疗过程,估计描述是这样的:看完放疗医生门诊后,医生让我去做CT和/或磁共振扫描。然后医生就让我去放疗了—就是把我固定在治疗床上(用放疗专用体膜或面罩),有时候还要我配合呼吸,然后机器转动照一下—这过程重复三十次左右放疗就结束了,放疗的时候我也很少见到放疗医生出现。说实话,要不是后面出现了一些如乏力或皮肤反应的副作用,我有时候都怀疑到底有没有给我治疗,毕竟打针吃药我看到药了啊,开刀好歹我也能看到伤口啊。
放疗医生和放疗物理师等专业人员表示很受伤,明明我们那么努力的接受教育、培训、继续教育、一个患者花好几个小时画靶区做计划……结果在患者眼里,不过就是他被固定在治疗床上,机器照一下而已,说的跟开个大型手电筒照一下一样的,哪有这么简单?
首先搞清楚放射治疗的种类:
1)诊断性放疗:是指在没有获得病理活检结果的情况下实施的放疗,主要是颅内等不便穿刺活检的肿瘤,颅内生殖细胞瘤和淋巴瘤经常需要做诊断性放疗或化疗。根据治疗效果来判断诊断是否正确和继续治疗。
2)根治性放疗:是指单纯或主要依靠放疗能根治的肿瘤放疗。这类肿瘤的特点是局部侵犯和淋巴结转移为主,而不是血行转移为主。但如果肿瘤T分期或者N分期很高,也会最终出现血行的全身转移。放射治疗是局部治疗,照射范围是原发灶和淋巴引流区域,T和N分期高的病人除放疗外还需要接受化疗。
3)术前放疗:相当于新辅助化疗,目的是缩小原发病灶,病灶小了就有可能获得手术的机会,需要保留肛门的直肠癌是术前放疗的典型。
4)辅助性放疗:是指手术后发现有高危因素(病理级别高于预期、分期高于预期、怀疑局部残留、有转移的高风险等)但暂时又没有明确的肿瘤负荷,需要放疗来保证局部效果、减少远处转移而实施的化疗。但需要注意的是,一是放疗后局部血液循环不好导致的化疗效果不好,二是放疗后病人的耐受力明显下降(体重、免疫力、血象),所以既需要辅助性化疗又需要辅助性放疗的病人尽量先做化疗。
5)姑息性放疗:类似姑息性化疗,是指局部治疗失败出现了远处转移、理论上再没有根治机会的患者。的目的是减轻症状(缓解疼痛,解除压迫等)和延长寿命。姑息性放疗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多部位病灶,只能挑重点部位照射,二是照射部位受正常组织耐受剂量的限制,剂量不能高到足以控制肿瘤。
6)急诊放疗:主要是是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和脊髓压迫综合征,需要尽快放疗解除压迫症状,还有宫颈癌大出血需要紧急后装放疗止血等情况。
放疗流程:
1.模拟定位:约需要20分钟。在模拟定位机上,以病人最舒适、最容易重复的体位做体膜固定、做激光线标记,以便模拟定位CT和治疗用的直线加速器能找到准确的放疗位置(模拟定位机、模拟CT和直线加速器的参数都是一样的)。做头颈部放疗的患者需要理短发,在今后的放疗期间不要再理发;做盆腔放疗的患者需要在定位和每次放疗前排空大便、喝固定量的水充盈膀胱,以便使每次放疗时膀胱直肠的位置相对固定。
2.CT扫描:约需10分钟。治疗用的CT扫描和诊断CT是不同的,需要在有体膜固定有激光线标记的情况下完成,获得的CT平扫图像用于计算电子密度和放疗剂量,CT增强图像方便医生识别肿瘤的范围。
3.临床医生勾画照射靶区:时间视计划的复杂性不同,如鼻咽癌的靶区勾画需要近半天的时间。将CT图像导入计划系统后,临床医生根据放疗前的MRI或CT检查图像勾画靶区,确定需要照射的范围和剂量、限定尽量避免或者少照的正常组织器官的范围和剂量,部分患者可用MRI或派特CT的图像进行融合以提高靶区的准确性,特殊情况下还需要和外科医生、放射诊断科医生一起阅片和勾画靶区。
4.制定放疗计划:简单的计划当天可以完成,鼻咽癌这样的调强计划约需要7个工作日才能完成。由放疗物理师、放疗剂量师和临床医生一起,根据病情确定照射范围和剂量,计划完成后经科室集体讨论后方可治疗。
5.剂量验证:约需要半小时的时间。放疗计划实施前还必须进行放射位置和放射剂量的验证,由放射物理师完成,以保证放射位置的精确性和放射剂量的精确性。放疗过程中,如有必要,也必须随时验证。
6.放射治疗:放射治疗由技术员完成,通常是每天一次、每周五次,周末休息。放疗过程非常强调连续性,没有特别原因尽量不要中断,如遇到机器故障,会在周末补上或者在最后补充总剂量;放疗机房因机器要求比较密闭和温度低,进出机房最好能带上口罩防止感冒。第一次放疗时,物理师或者医生需要和技术员一起,确定病人的体位、体膜位置和等中心位置(放疗部位),目的也是保证放疗位置的准确。
整理与撰文 l 陈华林
本文为“陈华林 医生”原创,若要转载,请联系*DDYLMDT。转载请保持原文完整性及标明来源。
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