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12月1日定为“世界艾滋病日”。今年的主题是:“携手防疫抗艾,共担健康责任”,旨在强调在全球抗击新冠疫情背景下,加强团队合作,携手应对新冠肺炎、艾滋病等全球范围内重大传染病挑战,共同抗击艾滋病。
切记!艾滋病可防可治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于人体感染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
如何预防?
HIV预防用药可分为暴露前预防和暴露后预防,通过服用抗逆转录病毒(ARV)药物,阻断可能发生的HIV感染。
暴露前预防(PrEP)重点在“防”,即通过坚持服用药物,使被感染可能性降低92%,适合未感染的高危人群使用。
暴露后预防(PEP)即服药阻断HIV感染,《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18)》提出,在发生高危性行为或HIV暴露后尽可能在最短时间(2-24小时,不超过72小时)服用阻断药,需连续服药4周(28天)不间断,可有效阻断HIV病毒传播复制。
如何治疗?
1996年,美籍华裔科学家何大一提出:通过三种或三种以上的抗病毒药物联合使用来治疗艾滋病,可最大限度地抑制病毒的复制,有效防止服用单一药品产生的耐药性,俗称“鸡尾酒疗法”(HAART)。
我国从1995年第一部《HIV/AIDS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出现,到2003年开展实施“四免一关怀”政策免费给艾滋病感染者提供抗病毒治疗药物,如今抗病毒治疗工作已经成效明显。
HIV病毒靶向攻击CD4淋巴细胞,CD4淋巴细胞的数量也是衡量HIV感染病程发展的重要指标,指导治疗用药。
艾滋病防治的前提——诊断先行
2013年,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在继续推行综合的强化的干预措施基础上提出"90-90-90策略"——存活的HIV/AIDS者90%被检测出,诊断的HIV/AIDS者90%接受规范的HAART,治疗的HIV/AIDS者90%达到病毒被抑制。
然而令人不安的是,自2004年开始扩大检测策略以来,检测人数和新诊断感染者人数不断增加,但卫健委公布数据显示我国未诊断的感染者比例却还高达30%。因此,若发生了可能会感染HIV的高危行为,建议尽早到各地疾控中心自愿咨询检测门诊(VCT)寻求免费咨询和检测服务。
哪些人需要检测?
1、有高危性行为史的人群;
2、HIV感染者的配偶或性伴;
3、与他人共用针具吸毒者;
4、在非正规医疗单位拔牙、纹身者(过程中可能使用了没有严格消毒的器具);
5、其他情形:梅毒、淋病、尖锐湿疣等性病患者;准备结婚的伴侣建议婚前检测;孕妇建议在刚发现*时检测;感染了HIV的妈妈生的宝宝。
检测什么项目?
HIV抗体检测:
目前,最为广泛使用的HIV感染早期检测方法是HIV抗体检测,大多数感染者4周可以检测到抗体。如果4周抗体检测结果阴性,可以等到8周或12周再检测。
一般情况下,如果12周之内没有再发生高危行为,也没有检测到抗体,就可以排除HIV感染。但“窗口期”尽管检测不出抗体,但有可能HIV病毒核酸已经在体内复制,同样具有传染性。
HIV核酸检测:
HIV核酸检测即HIV-RNA检测,能够比抗体检测更早地检出HIV感染。随着分子检测技术的发展,目前使用PCR技术的方法检测受检者血液中的HIV病毒核酸,能够将检测窗口期缩短至1-4周,在人体识别HIV病毒并且产生抗体之前即可检测到HIV核酸的存在。
检测阳性怎么办?
1、可以到当地的疾病控制机构获得免费、保密、专业咨询和心理支持服务;
2、要尽早接受抗病毒治疗,可以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3、要采取防护措施,保护性伴侣不被感染,同时告知性伴接受检测。
素材来源: 迪安诊断